
记录世外灵壤上的游牧生活:草原文化博物馆.docx
7页记录世外灵壤上的游牧生活:草原文化博物馆 文化为主线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它东连塔城,南连伊犁,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语为青灰色的草原,境内川流纵横,湖泊星离,牧草丰美,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圣堂 11014年博州成立博物馆,但当时该馆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22年以草原文化为主线的新的博物馆建成,展厅面积扩大到3870平方米,文物藏品3000余件建筑风格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充分表达了蒙古族草原文化元素 博物馆外观由3三个蒙古包组成,中间一个大蒙古包为金色大帐,两侧各设一个小蒙古包布局上以“草原古道·肆囿孛罗为主线,整个展厅以时间为序被分5个局部:序厅、石器和青铜展厅、铁器开展展厅、达勒特古城与查干苏木遗址展厅、察哈尔西迁和土尔扈特东归展厅及沧桑岁月曙光初照展厅,整个展厅呈U形,展示了博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远古的博尔塔拉游牧生活遗存物穿越时空而来 来到序厅,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个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代表作复制品——铜鳆〔原件也保藏于本馆内〕,它口径60厘米,是目前新疆发觉的最大的一个铜鍑。
它采集于精河县芒丁乡,据专家考证,铸成于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距今3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鳆是草原先民们用来烧煮祭祀物品的器具,它带着出土青铜器特有的斑斑绿锈,鳆的两边分别有一对横耳和竖耳青铜器和祭祀行为的存在,可以推想当时的生产水平已经到达一个比拟高的水平 序厅四周的墙面上是岩刻画,岩刻画是草原居民观念意识的载体,是岩石上记录的历史 博州境内多沟谷山地,有很多袒露的岩壁,为岩刻画的创作供应了条件此地发觉的岩刻画大都是游牧先民的创作,他们用敲凿、锥凿和线刻等技艺雕刻,所表现的内容有人物、狩猎、放牧、舞蹈、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及其他一些有待识别的图案,这些岩刻画是另一种语言,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热情生活 沿着序厅,往西走,我们就来到了远古人类的踪迹——石器时代展厅,这里陈设的石器,是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生活工具石器时代分为旧、细时代呈现在面前的是在精河河、大河沿子河境内发觉的距今3万年前旧石器细石器也称新石器〔距今6000年之前〕,陈设在我们展柜内的石镞和刮销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说明当时博州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经有了必须的开展 一路向北,去探寻游牧文明的产生和开展的脉络 接着向北走,我们就可以看到游牧文明在产生和开展的过程中留下的遗存。
这里展出的铁器和青铜器并不是当时用于生产生活的普遍工具,它们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区分尊卑贵贱的标记在博尔塔拉发觉青铜器时代的遗物有鹿石、小型石人、石锄、马鞍形石墨盘、魔棒、石臼、石杵、青铜铲和青铜剑 在新疆宽阔的草原上,时时可以看到矗立着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从外观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这些石雕人像是新疆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存,其中的大局部是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突厥人留下的墓葬遗物,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艺术品中的珍品 突厥是博尔塔拉历史上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在博乐市、精河县和温泉县境内保存了很多武士型石人,约有30尊之多石人右手执杯,左手握剑,英勇非凡据说大多是突厥人为纪念在开疆拓土征战中死亡的将士而立的 在展厅西北角我们有一个国宝级文物“阿尔夏特石人”〔复制品〕,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而成的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对突起的瘦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颈饰项链,身上雕凿出翻领,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古代灵活的石匠还在它的腰带上刻出一个垂挂着的小酒壶和一把小匕首。
石人脸部表情凝重深厚,俨然是草原上威猛的将士它是在温泉县境内阿夏特草原上发觉的,真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保藏于新疆博物馆内,并代表新疆草原游牧民族游展过美国、比利时等很多国家 千年前的辉煌再现于馆中:达勒特古城与查干苏木遗址遗存展示 达勒特古城于博乐市东南27公里的达勒特镇破城子村旁边,城里、城外不但出土过宋代遗物,还存在许多元明时期的遗迹,这是新疆保存元代古迹最完整的古城 公元1259年,常德奉蒙古大汗之命西见皇弟旭烈兀大王于西亚,路过孛罗城,随行的刘郁在《西使记》中记道:“城居肆囿间错,土屋窗户皆琉璃”城内店铺、园圃、土屋饰有琉璃,无疑昭示了达勒特古城是一个特别繁华的城市 展柜中细颈玻璃瓶通高约28厘米,口径1.4厘米,底长径12厘米,短颈5馏厘米淡绿色瘦长颈扁瓶,颈饰附加绳纹和弦纹,溜肩,垂扁腹,椭圆底座内凹它采集于达勒特古城,是目前新疆博物馆内保藏品中相比照较大而完整的一个,专家推想它可能是在本地〔达勒特古城〕自制的玻璃,可见当时本地玻璃制作工艺已经比拟精湛 馆中展出的察合台金、银、铜币都是于达勒特古城遗址采集的刘郁在《西使记》提到“孛罗城迤西,钱有文而无孔方”,这可能指的就是察合台钱币。
达勒特古城曾出土了金代的“大定通宝”,宋代的“皇宋通宝”,还有大量的察合台钱币11017年5月发觉了一批察哈台钱币,其中:金币36枚,银币23枚,铜币50枚;11010年3月再次发觉1600余枚今日州博物馆保藏察合台金、银、铜钱币已达2000多枚 这批钱币正反两面皆打制着察合台文字,反面大都有打制地点,大多数是“布拉特〔bulad,即今日的达勒特古城〕”打制反映了这里曾是一个制作察合台钱币的重要城镇 察合台汗国金币,数量为3枚,二级文物,直径1.3~3厘米,圆形无孔,有明显切割痕迹,打压法制成,铭文为古代科斐体阿拉伯文,正面译成汉文大多是“除了安拉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反面译文大多是“公正的最宏大的”等颂语为13世纪察合台汗国时期钱币,局部在“布拉特”即今博乐打制 接着前行,踏着透亮的玻璃地板,我们看到博尔塔拉城郊古遗址——查干苏木遗址考古开掘时的复原场景据耶律楚材〔元朝人〕《西游录》记载:“在不剌城,附庸之邑三五”也就是说,达勒特古城四周也应当有不少的居民聚居 查干苏木遗址是达勒特古城周边的重要遗址,与达勒特古城隔河相望,有居址、窑址和墓葬,是城外居民留下的遗迹。
11014年开掘了处于东部的居住遗址,发觉灰坑、窑穴、房址、井、烤饼灶坑和陶灶等遗迹,出土了陶、石、铜、铁、瓷、骨、玻璃器,以及方砖、葡萄藤、宋代崇宁重宝、察合台铜币等陶器以双扳耳釜、执壶、刻纹盘、文字器盖、釉陶器等为代表,瓷器中残存宋龙泉窑、元钧窑、耀州窑瓷片 牢记蒙古族历史上的两大壮举:西迁戍边疆,东归怀故土 博物馆通过幻影成像设备和巨型油画察哈尔西迁图呈现了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的历史故事18世纪中叶,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备,清朝政府于1762年一1764年,从察哈尔蒙古中抽调2000兵丁,前后分两批从达兰图鲁和济尔噶朗图塔拉〔今河北省的张家口〕启程,携带家眷,历尽千辛万苦,西迁新疆安置于博尔塔拉地区他们分别在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4月初和6月11日到达赛里木湖畔西迁后的察哈尔蒙古军民,驻守台站,保卫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地,巡查哈萨克和布鲁特游牧边界,开展当地农牧业生产,维护内部安定,抵挡外地侵略,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蒙古与本地的汉、维、哈等民族一起,为促进博尔塔拉的开发建立和文化旺盛做出了更多的奉献目前,生活在博乐市及温泉县的蒙古族大多数是察哈尔蒙古。
穿过幻影成像和巨型油画察哈尔西迁图,就来到了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2个石碑拓片面前,这两个石碑全部都是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而成的,原件保存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一个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另一个是优恤土尔扈特全部部众记在东面墙上展示的是土尔扈特东归浮雕 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土尔扈特部为幸免与准噶尔的冲突,25万人迁移到了人烟稀有的伏尔加河下游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1月5日,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带着族人冲破重重阻碍,历经磨难,行程万余里,于公元1771年6月底7月初,残剩7万人到达伊犁,实现了多年回来祖国的愿望公元1773年,西路首领默门图及其所辖旗众被支配到了今日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游牧 转身,我们进入近现代史在“沧桑岁月曙光初照”中,我们了解到从1911年到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经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风云变化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斗争;从“三区”革命到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军进疆,博尔塔拉各族人民迎来了新的曙光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的成立,标记着博尔塔拉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转瞬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博尔塔拉几万年的历史,进展了一次草原文化的魅力之旅。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结伴出去博州博物馆看看,亲临体会草原文化的风情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