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遗传复习习题.doc
11页微生物遗传复习习题第一章 遗传物质的物质基础一、填空题1. 三个经典实验证明核酸是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DNA或RNA,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3. 病毒分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 除____________外,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DNA或RNA 5. 病毒的基因组大部分____________蛋白6.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 ;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7. 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 ,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8、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 ,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9、质粒通常以 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 型、 型和 型。
二、选择题1、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 ) : A. 它的含量很少 B. 它不能自我复制 C. 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D.它的种类很多2、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 )A.R型肺炎双球菌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3、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内可含有 ( ) A.32P B.35S C.32P和35S D.二者皆无4、关于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核酸 B. 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C. 脱氧核糖核酸 D. 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5.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6.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能自我复制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7. 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32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 ) A.0个 B.2个 C.30个 D.32个8.最小的遗传单位是( )A 染色体 B基因 C密码子 D 核苷酸9.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 )1)RNA序列 (2)DNA序列 (3)调控序列 (4)操纵子序列第二章、 基因突变一、 名词解释1. 正向突变:改变野生型性状的突变2. 回复突变:突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回复,这种二次突变就是回复突变3.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丧失 了 某种营养合成能力,而无法在基本培 养基上生长的变异类型4. 突变率: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几率5. 突变热点 (hotspots of mutation) 从理论上讲,DNA分子上每一个碱基都可能发生突变,但实际上突变部位并非完全随机分布6. 抗原突变型:7. 同义突变:二、填空题1. 2. 3. 4. 5.6. 7. 8. 9. 10.缺失突变常用——符号表示。
11. 基因突变的特点 、 、 、 、 12. 突变包括 和 两大类13.染色体畸变包括 、 、 、 等14.点突变又包括 和 15. 、 、 三个试验证明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16. 突变的类型很多, 突变的表型包括选择性突变株和非选择性突变株, 选择性突变株包括 、 、 等突变型(株), 非选择性突变型包括 、 、 等突变型(株)选择题1. 2. 3. 4. Mu噬菌体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噬菌体,其基因组上除含有为噬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因外,还有为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因此它也是最大的( ) (1)噬菌体 (2)插入顺序 (3)转座子 (4)转座因子5.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 ),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1)重组频率 (2)融合频率 (3)突变频率 (4)调控频率6.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三条途径分别是 、 和 。
7. 可 以 转 移 供 体 细 胞 任 何 部 分 基 因 到 受 体 细 胞 的 噬 菌 体,称 作 噬菌体8. 1944 年 等 人 证 明 了 转 化 因 子 为 DNA9.基因自发突变具有的特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三、问答题1. 描述波动实验的原理,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答:证实细菌自身发生突变,而外界条件仅起选择作用取对噬菌体敏感的大肠杆菌悬液(103/毫升)分别装入甲、乙两只试管内,每管10毫升甲管中的菌液再分装50支小试管中,每管0.2毫升,保温24~36小时,及时把各小管的菌液分别倒在涂有噬菌体的平板上,经培养后,对各平板上出现的抗噬菌体的菌落计数;乙管中的菌液不分装,先保温24~36小时后才分成50份,加到同样涂有噬菌体的平板上,培养后分别对各平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计数结果发现,来自甲管的50个平板中,各平板间菌落数相差甚大;乙管的菌落数则基本相同这表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前,由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自发地、随机地产生来自甲管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是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过突变;在有的平板上可能出现几百个菌落,那是由于突变发生得较早,同时也说明某一性状的突变与环境因素不相对应。
此试验亦用于证明抗药性突变的出现与接触药物无关 2. 基因突变的特征有那几点?3. 接种培养液中的3.00×105个细菌中没有发现一个抗噬菌体的突变型,培养5h后在3.07×108个细菌中发现307个抗性细菌计突变率突变率=(M2-M1)/(N2-N1);G= (N2-N1)/ln2= (N2-N1)/0.693)4.你如何应用影印接种法选择单倍体酵母要求精氨酸的突变型? 6. 某人将一细菌培养物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涂在加有链霉素(Str)的培养基上,放在有光条件下培养,从中选择Str抗性菌株,结果没有选出Str抗性菌株,其失败原因何在?第三章 细菌和放线菌的基因重组一、 名词解释1. 接合(conjugation):两种菌株的细胞直接接触后,遗传物质从供体(donor)转移到受体(receptor)的重组过程2. 低频重组(low frequency recombination,Lfr):F因子转移频率很高,但两者染色体之间重组频率很低,大约是每百万个细胞发生一次重组3. F`因子:F+因子的时候,F因子偶尔可能获得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而保留着对遗传地点的“记忆”这种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F因子称F’因子。
4. 转化:5.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转导6 普遍性转导:指可以转导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的部分 如果两个基因始终是一起转导或同时转导(共转导或并发转导)频率较高,那么证明两基因连锁,而且频率越高,则两基因距离越近7. 局限性转导:只能转移细菌染色体特定部分基因的转导8. F因子:细菌染色体外的一个决定细菌雄性性别的共价环状DNA分子,称为致育因子 (fertility factor),又称为F因子或F质粒二、填空题1. 在 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 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2.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 和 过程3. 受体细胞从外界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引起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为______4. F+和F-杂交中,结果是供体菌成为_____,受体菌成为_____5. 四种引起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6. 准性生殖包括___ 、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7. 脉孢菌(Neurospora)子囊孢子出现第二次分裂分离现象是由于染色体______8.三、问答题1. 什么叫转导?试比较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异同2. 什么是基因重组,在原核微生物中哪些方式可引起基因重组3. 4. 在转导实验中,在基本培养基上除了正常大小的菌落以外,还发现有一些微小的菌落,试分析出现这些微小菌落的原因5. 比较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比较转化、转导、与接合的异同6. 给你下列菌株:菌株A.F+,基因型A+B+C+,菌株B.F-,基因型A-B-C-,问题:(1)指出A与B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型2)当F+成为Hfr菌株后,两株菌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型第五章 真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分析一、名词解释1. 顺序四分子分析(tetrad analysis):指根据一个子囊中四个按严格顺序直线排列的四分子(或其有丝分裂产物子囊孢子)表现进行的遗传分析,也称为直列四分子分析2. 指异核体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结合成杂和二倍体细胞核,该细胞核经有丝分裂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过程3. 异核体hetero caryon:由于细胞融合而在细胞内含有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细胞核–二、填空题1. 真菌中除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外,还有一种生殖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
2. 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中3. 准性生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4. 脉孢菌(Neurospora)子囊孢子出现第二次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