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战略管理}01苏联对外战略思想的演变与国际.pptx

46页
  • 卖家[上传人]:精****库
  • 文档编号:141220499
  • 上传时间:2020-08-05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872.69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对国际共运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泽宇 教授,自我介绍,三次改行,跨越行业、学科 翻译 外语教师 历史学者,主要内容,,斯大林时代:对外战略的游移与国际共运,赫鲁晓夫时代:和平共处的对外战略及其影响,勃列日涅夫时代:国际主义凸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时代:国际主义收缩与国际共运衰落,首先阐明几个概念,国际共运 国际主义 国家主义,国际主义,所谓国际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个概念和思想最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工人没有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个著名的论断就集中地体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国际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国际资本主义,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的核心内容国际主义的外现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称国际共运 例:西班牙内战 ,19361939 54个国家,4万余国际主义战士,国际纵队,俄罗斯救世主义情结,即认为俄罗斯民族因为极度的谦卑和忍受苦难成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俄罗斯民族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战斗,去完成拯救世界的使命 这一情结成为苏联积极推动国际共运的动力之一苏联的国际主义,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1917 共产国际的创立者 1919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36 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因此,苏联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20世纪国际共运的开路者和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在国际共运的框架内的,是深受苏联影响的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是针对两个参照系而言的其一,以个人为参照系,指的是在主权国家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轴;其二,以全球为参照系,强调的是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心国家主义的核心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三个层面 生存和安全 经济利益 国际威望和掌控其他国家的能力,主要观点钟摆效应,苏联的救世主情结促使其积极高扬国际主义精神,推动国际共运,同时其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共产党执政国家、国际共运中心的角色也要求其必须这样做 同时,苏联毕竟也是一个主权国家,也要保障其安全、经济利益,获取国际威望和权力这就要求其推动国际共运的同时又要确保国家利益而这两者却又是相互对立的,苏联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侧重其中一个主要观点钟摆效应,苏联的对外战略在国际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游移,类似一个钟摆当苏联国力强盛,而资本主义世界呈颓势时,对外战略中的国际主义得以张扬,苏联策动世界革命的态势比较明显,国际共运就会相应地高涨;而当资本主义世界呈上升趋势,或者国际局势对苏联不利,或者苏联国内遭遇严重问题时,对外战略的国际主义就会收缩,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实际的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缓和,或者结盟,确保苏联的国家利益,国际共运就会相应地低落。

      主要观点从国际优先到国家利益,苏联成立之初,总是把对外战略尤其是其国际主义置于国内战略之上,更多倾向国际主义之后随着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越来越侧重于国家利益列宁时期倾向于国际主义,斯大林时代前期更为强调国家利益,后期倾向于国际主义,赫鲁晓夫时期又侧重于国家战略安全,勃列日涅夫时期打着国际主义旗号攫取国家利益和确保战略安全,戈尔巴乔夫时代转向更为实际的国家利益优先总体来说,苏联的对外战略是在摆动中越来越侧重于国家利益今天的俄罗斯则是完全以国家利益为对外战略的中心,这也是一个正常国家的表现,而苏联则是不正常的列宁时代国际主义激扬与国际共运的兴起,输出革命 建立共产国际 帮助具备条件的国家建党 直接策动革命,苏联对中共建党的作用,斯大林时代:对外战略的游移与国际共运,“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战略 重建国际共运的努力,“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构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呈现一种暂时的势均力敌的态势,必须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可以在断绝与资本主义世界联系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苏联的对外战略思想从国际主义转向国家主义,暂时停止世界革命,更多地关注国家利益,更多地关注国内的建设。

      斯大林时代国家主义的表现,倾向国家利益,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运动 要求各国共产党保卫苏联 对资本主义世界缓和甚至妥协政策 结 果,对中国革命的负面影响,第一次合作要求中共一再妥协退让,成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再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 抗战时期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给中国共产党的却微乎其微从1937年至1941年遭到德国入侵之前,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3笔共2亿美元的贷款,后者实际动用1亿7千万美元购买了大量苏联的军事装备,苏联共提供T26坦克82辆,火炮1600门(含76mm高射炮460门,反坦克炮150门),炮弹200万发提供飞机1285架,其中歼击机777架(伊-15和伊-16),教练机44架,运输机56架,轰炸机408架,航空炸弹21万5千枚机枪(含高射机枪)1万4千挺,步枪11万支,步枪弹1.5亿发国民党共有将近50个师装备有苏式枪械戴安澜的第200师就是全部用苏制武器装备起来的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 给中共的援助微乎其微没有实现的军事援助,总计12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还有一些药品、书籍、新闻纸、无线电设备详见拙文: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援助研究,党史研究,2011.8.,,,苏联对外战略摆向国际主义,共产党情报局的创建 斯大林重建国际共运中心的努力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时,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在1955年,南斯拉夫和苏联国家关系正常化,但并没有重新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声称是其中一员 后期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华约组织,华约是“华沙组织条约”的简称,是与北约对立的一个军事联盟组织为了与北约对抗,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8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1992年解散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1950年1月12日,周恩来及随行人员到达莫斯科,又经过约20天的谈判,双方终于于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给予援助(19491960),援助中国156个重点工程建设 提供贷款66.163亿卢布,其中62.8亿购买苏联武器装备 派遣苏联专家18000人 接收中国留学生8300余人 提供大量技术资料(31440套)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其援华资金相当于1959年苏联国民收入的7.7%,可以修建268万套公寓,解决困扰苏联已久的居民住房问题。

      这样大规模、全方位的援助,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是没有的,如果仅仅用国家利益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赫鲁晓夫时代:和平共处的对外战略及其影响,战争可以避免论 三和路线,战争可以避免论,传统的马列主义理论者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而赫鲁晓夫则根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核武器时代战争性质的变化提出“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其依据主要在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核武器时代的来临三和路线,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负面影响,否定斯大林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动荡:波兰 匈牙利 中苏关系恶化 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对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分歧 苏联:收缩 中国:张扬 苏联:改革调整 中国:大跃进 人民公社,关系恶化 1956年-1964年,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 1958“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1958炮击金门 1959中止军事合作 对人民公社问题的分歧 1960撤走专家,终止合同 1960年列宁主义万岁布加勒斯特会谈 19631964大论战 1963年驱赶留学生,勃列日涅夫时代:国际主义凸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苏联国力蒸蒸日上 重新倡导世界革命 实为扩张势力,与美国争霸,主要表现,美苏军备竞赛 严控卫星国 支援第三世界,进行革命输出 入侵阿富汗,,,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与周恩来等会晤。

      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认定中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 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事态缓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国际主义收缩与国际共运衰落,提出新安全观,与资本主义世界缓和 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出新安全观,与资本主义世界缓和,苏联与长期的竞争对手美国改善关系 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减少对别国的无偿援助,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 建立新型苏东关系 结果,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渐克服和正常关系的恢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 第一轮中苏国家关系谈判于1979年9月25日至11月30日在莫斯科举行,因双方存在原则性分岐,谈判未有成果此后因苏军入侵阿富汗,中苏关系正常化谈判搁置了两年多1982年10月恢复谈判,由两国政府特使(副外长级)轮流在北京和莫斯科就改善两国关系问题进行磋商中方指出,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经过了六年12轮的磋商此后,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并表示愿意作出努力以帮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在消除三大障碍方面出现明显进展的情况下,1988年底和1989年初,两国外长完成了互访,并发表了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九点声明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在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尤其是苏联,对外战略不再摆动,而是停止在国家主义一边,两国也建立起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正常的邦交关系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由于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这使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两国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苏联解体,缔结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几点总结,1.“钟摆理论”苏联对外战略在国际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摆动,像一个钟摆,时而摆向国际主义,时而摆向国家主义当资本主义世界衰落,苏联国力上升使,苏联对外战略就体现出明显的国际主义倾向;而资本主义世界上升,苏联国内问题重重的时候,就摆向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缓和,以确保苏联国家利益、解决国内问题为侧重点这种变化是不正常的,有违一般国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对外战略原则这与苏联的双重国家身份有关:既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革命的领导者这就要求苏联既要推动国际共运和世界革命向前发展,支援其他国家革命(这就要求其一定程度上牺牲国家利益);同时又要维护本国的利益,注重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建设而这二者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导致苏联的对外战略不断摆动,这对于苏联自身来说是有害的3.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