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的主体与客体.docx
8页设计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吴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设计的主体与客体在物质社会过渡到非物质社会的变化,阐述了设计主客 两重性和多元性,论证了设计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从而揭示设计的研究朝纵深化发展的 趋势关键词:设计,非物质社会 数字化设计 主体,客体在 21 世纪,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带来巨大深刻的影响,设计已从 工业设计阶段步入非物质设计阶段,在电脑所构建的信息空间内,设计师与设计对象、设计 之物与非物质设计,功能性与物质性,表现与形式,真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诸多主客体发生 了变化,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主客关系和设计观念一.哲学的主体与客体辨证关系主体(subject)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元素,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 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按社会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客体(object)是主体想影响或改变的东西,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行为 由于客体的不同而相互区分客体既是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包括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客体的中介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手段的方法和程序 康德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生成的一对范畴,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依赖性,但主体总是 试图从自身角度积极创设和改造客体,并且认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贯穿人类认识过程的 始终。
他将人的主动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体与客体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不是无中 介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对中介的反思,才构成主客体关系今天,主体客体已超越哲学范畴进入多种学科领域,并形成了各自特色内涵,认真研究 哲学体系中的主体客体的概念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它在设计学科理论中的运用二.工业社会设计的主体与客体设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设计师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哲学家把人的需要解释成 主体与客体,需要的对象和需要的主体的状态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现有状态和主体应有状 态之间的“失调”的矛盾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矛盾即消解①设计总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的,它首先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并为适应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又导致从低级限度的需要和 高级层次需求的统一设计与人的需要之间有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文化人类学家指出 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设计的主体被认定为设计师,设计客体是消费者 “设计师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与经验,拥有设计的知识与理解力,以及设计的 技能与技巧,而成功完成设计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②设计师是赋予设计行为意识 的人,从方法论上讲,当代设计史之论述核心是从设计者角度讲,设计的地位被固定的局限 在设计师个人作品范围,设计也被简化为设计师的历史,设计被看成是代表和表现设计师个 性的东西。
对设计的客体的简单理解是消费者是设计客体,是设计师的服务对象,是设计主 体活动的活动基础此外,传统意义的消费者只指产品的现实消费群,因为在工业社会产品 满足社会消费是主要的设计目的和动机 工业社会的“人”是统计学上的人,是大规模用户群 一个使用产品的用户,设计师素未谋面,产品具有精确的一致性,使用的方式是一样的,零 件可以互换,制作是由另外的工人完成的产品适合不同用户有款式的不同,但也是建立在 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设计的另一对主客体关系是功能与形式人们设计和生产产品,有两个起码的 要求或者说其产品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特征:一是标志产品属性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的 形态功能即其使用的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在设计中重 功能的思想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早在人类创物之初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了 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论,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建筑 等人为事物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可见在对待功能和形式的 关系上我国古代哲人早就给出了较合理的设计标准,即"象以载器,器以象制"因此,在设 计中,重功能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现代人所独有的,早在人类创物之初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设计 的基本思想了。
例如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这就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被英国《百科全书》 称为"伟大的设计师"--孔子则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造物领域可以 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而这一点是同包豪斯所强调"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之口号, 其意义是不谋而合的功能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 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因为合理的功能形式是 一个善的形式,因而在中国古人看来也是一个功能美的形式依托于农业文化的社会背景, 特别是地理环境形成的许多优势,许多设计的物品器具有着积极的功能使用价值,往往还是 作用大于形式,功能服从于需要因此,"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范仲淹,欣赏水 车主要是出自筒车为民灌溉的功效角度、去赞美和感叹其形式之美的所以,器以象制与形 式追随功能都是功能美学的典型原则,均是围绕功能为中心的,但也肯定了形式的重要,因 为从它那里折射了功能的外部属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功能外部属性的二次成像作为功能 论的第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③功能被看作是设计的第 一要素,它包括实用和审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从产品的本质特征而论,形式服从功能是 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工业产品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形 式形式总是服务于功能的,是功能的表达方式功能决定形式在很长时间存在着设计与 经济的关系,工业社会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机器技术包围着整个设计环境,处 在机器生产的社会背景下,批量生产首要解决的是满足产品数量和质量问题,承担的更多的 是功能任务,形式在这种前提下显得比较单一,同时也受限与当时的技术背景三 .非物质社会设计的主体与客体 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未来社会是所谓信息社会,又 称为后工业社会,即非物质社会,就是数字化社会,或服务型社会与工业社会不同,工业 社会产品价值包含原材料的价值和体力劳动价值,而非物质社会,大众媒介、远程通讯和其 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这社会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软件形式”设计自身也正 经历着“质”的变化设计中主体概念的演变是和经济形式的变化相适应的,数字设计与生产技术使小批量和 个性化成为可能,同时产品的无形部分(软件)可以更加个性化,提供更多的选择,只有在信 息时代的高级阶段,服务才有可能实现绝对的个性化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人”是用户群 的个体代表,他可以和设计师一起共作,在“元设计”的基础上,用户也成为产品的“设计者”, 这是一种新的定制化设计,山数字化的先进制造设备支持,产品带着用户的体验成分。
后信息社会的“人”是设计师面对的具有网络身份的角色(网民),在网络世界中,设 计服务的对象可能只是个人的某种身份状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师可以获取其个人化的 爱好与消费特征,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定制服务,个人的独特性与交流性成为社会发展的 核心价值1.设计主客体二重性 设计不再呈现一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同时展现,甚至相互融合许多后现代 设计,重心已不再是一种有形物质产品,而是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在设计过 程中,设计师一方面受到消费群体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同时消费者再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 实质主体间性或叫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概念,, “间性”指的是关 系或联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含义它是 20 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主 要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主体间性理论与主体性理论不同,它以 “主体——主体”模式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来确立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从信息所具有的共享性,以及信息是差异性的观点看,信息不属于交流的任何—方,信 息的存在双方是缺一不可的。
这正是主体间性的体现,在信息设计、 新媒体艺术中,一件 作品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作者和观众处在一种平等对话的地位信息设计所建构起来的 主体间性,它展示的是一种“设计者——用户”结构交流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 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以人为中心设计方法的集中体现⑴设计客体主体化 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 为量之因素,客体变成主体的一部分a. 设计师是毫无疑问的设计主体;但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发展,以设计者为核心的研究受 到严峻的挑战,一些批评对一成不变的由设计者阐释意义的作者中心论提出质疑 巴特指出“文本的统一性不是在于他的初衷,而是在于他的理解,必须要读者对他的理解 来替代作者对他的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设计的根本原则由于人们对个性化或个人特有的生活风格的突出和 强调,“一方面,消费者们期望变的自然具有创造性,和成为自己的趣味的主人……,另 一方面,设计者设计的各种模型,趣味和风格标准又不断强加于消费者……”④为解决 这一矛盾,消费者开始参与和创造,并进行“二次设计”在设计程序过程中设计反馈就 是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它不仅通过消费者的消费检验设计效果,而且还根据消费者提出 的意见加以修正,甚至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还没来的及反馈到设计师,在消费实践中已经 自发的对产品进行修正以便于更好更方便的使用。
往往这种第二次设计取得意料外的效 果再例如“自我时尚技术”⑤,就是通过消费者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和研究,而制造或建 构他们的人生产品目的不仅为了实用功效,而是为从自己身上提炼出更多东西,为满足 个人需要,必须通过个人参与消费者转变成为设计主体此外,从设计批评角度看,由 于设计必须被消费,有大量的批评者就是设计的消费者用符号学的话说,设计批评者就 是设计符号的接受者,⑥b.在非物质社会,设计的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新形式出现了过去依赖的理 性的逻辑原则越来越无法解释设计的本质问题,设计的要素渐渐脱离了物质层面,变成一 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的东西,超越“功能”和“形式的产品使我们已经无法用传统 的逻辑去评价它们马克第亚尼指出:设计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着眼点,从强调产品 外形的传统方式转换到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更灵活的关系上⑦例如人的感官形式的出 现突破了以往设计的传统形式甚至形式已不能表达功能了,功能本身也变成超功能,形 式变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东西,再没有形,色,线条,而走向纯精神一些特殊 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功能的差异一旦被消除,作为一种结果,形式风格的重要性得到提 升设计者的工具也正在变成非物质性的,具体的设计活动也要靠非物质的技术得以实施。
在数字科技发达的今天,在服务经济社会过渡到体验社会的背景条件下,当产品技术已不 成为问题时候,设计形式成为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成为设计的主体⑵设计主体客体化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a. 任何设计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设计活动主体,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设计 消费者设计师本身首先应该是设计接受者,然后才是传播者此外,从设计批评角度来看,批评者除了以消费方式批评外,还有以文字言论发表批 评意见的,其中设计师介入批评是一普遍现象设计师既是设计批评的主体对象也是客 体,设计批评者与设计者是一种亲切的互动关系b. 尽管功能在非物质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但他却常常以感官形式的体 现所表征,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形式的要求对原来的功能主体产生颠覆性作用再强大 再复杂的功能最终成为形式的服务对象,为形式的外衣包裹着形式的重要性在虚拟世 界中日益突显2.设计主客体多元化⑴ 设计主体多元化a. 设计中介主体化机器的人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