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培育困境:基于高职厂中校办学研究.docx
8页“工匠精神”培育困境基于高职“厂中校”办学研究 [摘 要]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人才,必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先进的办学模式密不可分,努力加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抓住高职改革发展瓶颈,直面“工匠精神”在办学过程中的培养困境,不断检验校企行政协同育人成效,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关 键 词] 高职;厂中校;工匠精神;困境[] G717 [文献标志码] A [] 2096-0603(2020)48-0096-02“厂中校”办学模式,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意在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由于具有独特的培养特色、先进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办学效果,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不断探索和实践应用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先进的职业办学模式密不可分,“厂中校”的本质就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古有中国鲁班、蔡伦、杜康等传承,四大发明更使中国工匠精神名扬四海今有德国双元制,推动制造行业响彻世界世界名牌行业阐释现代“工匠精神”,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巧夺天工的鞋子,大牌背后无不是匠人们对“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业”的诠释,只为把99%提高到99.99%工匠精神”使大牌成为经典,更使德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国,也会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下壮大我国制造实业,为民族复兴铺砖垫石二、“厂中校”中“工匠精神”培育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人才,必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依托市场,紧紧围绕社会、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办学过程中,为制定和完善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做出很多探索,采用校企共建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课堂搬到工厂,把能工巧匠请进课堂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求解决产教脱节、岗位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问题,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课堂+工厂、教师+工匠”的办学新路径,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国家职业教育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同向、同行、同步,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多样化培养成效。
三、“工匠精神”培育困境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在探索“厂中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初露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在高职“厂中校”办学与德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出现困境一)社会整体认知不到位作为高职改革新的办学模式,“厂中校”办学未能在全社会各阶层形成普遍认知,“工匠精神”未能在认知中形成共识1.传统教学模式在大众思维中根深蒂固,新的办学模式依然无法与传统模式相提并论时间上,“厂中校”办学模式于21世纪逐渐出现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于2010年后在职业教育中大规模发展,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也集中在2010年后,可见“厂中校”办学在我国起步晚、历史短,“工匠精神”培育未能在短时间内贯彻实践;模式上,传统教学模式稳定,知识系统,容易操作,省时省事,见效快,是传统德育主要模式;而“厂中校”模式,环境复杂,个体多变,功利性强,针对学生教育难以有序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缺乏长期稳定的培养系统,在办学模式上未能展现出稳定特征2.宣传力度不够,教育主体信息接受有限,职业模式意识模糊随着高职扩招,生源多样化发展,高职发展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除普高招生之外,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已成为高职发展趋势,是国家高考的组成部分。
生源多样化、单独招生方式给予高职招生宣传较大的考验高职改革处在重要节点,发展变化要求软硬配套跟上改革步伐然而,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揭职院)近几届高职新生抽样调查中发现,95%以上新生表示在高中或中职时期并不了解何为“厂中校”,更不知其培养内容、培养目标等,同样不知情况的学生家长达95%以上,高中教师达85%以上可以说,“厂中校”办学模式在高职改革中的大众知情度相当低,从认知来讲,严重制约高职改革,制约“厂中校”办学成效2019年9月揭职院成功申请“厂中校”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主动填报此专业学生数为0,因志愿服从调剂安排12人,新生入学,通过专业介绍以及到“厂中校”合作企业见习,学生对“厂中校”现代学徒制有初步了解之后,12名学生全部申请转专业试点班级无法正式开班开课其他同类试点班级无一而终此案例充分说明新办学模式未能在大众思维中脱颖而出,也说明教育主体信息接受有限,职业模式意识模糊厂中校”办学模式难以充分实现其培养目标二)办学仓促,关注不足,德育工作仍有探讨的空间“厂中校”办学,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專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标准等,政企行政给予较多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关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关注不足。
1.德育课程安排仓促,准备不够普通高职生德育课程安排在入学的前两年,而“厂中校”的德育课程设置目前压缩安排在校内阶段,厂内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课程课程安排能基本保证学生完成思政品德等课程的学习,也能从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认知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实际上仍能发现“厂中校”办学经验缺乏,校内阶段德育课程设置仓促,学生培养只能囫囵吞枣;厂内阶段侧重实际技能实践,学生主要集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难以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另外,帮带师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帮带多属无偿指导,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难以长期维持2.“工匠精神”未能成为德育课程“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范畴,属于职业道德领域将“工匠精神”本身具有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涵品质融入各道工艺的每一环节之中,实现从“量”到“质”的突围,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关于职业道德修养有一致之处然而无论是校内阶段还是厂内阶段,未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的优势视角深挖企业内涵文化,提炼具有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锤炼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高职德育内涵三)动力不足,力度不够“厂中校”教学模式的成功运行关键在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通力协调合作,多方合作参与制定教育与培训标准,包括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内容、时长与考试的重要决策。
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职业教育机制尚未健全,校企行政对于促进“厂中校”运行动力不足,力度不够企业方面,始终以营利为目的,在劳动强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职工要求,容易使学生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以及乐于奉献片面地等同自身利益,从而淡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另外,在政府调控不足、市场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厂中校”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既费时费力又承担风险,尚不能与纯粹的公益活动相比较企业办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行业方面,我国各大行业发展迅猛,然而目前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并不密切,高职改革以及行业发展并不理想,校企合作存有空间,后劲强《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从“匠心”到“匠魂”政府方面,政府对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在高职改革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厂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然而,短时间的冲刺缺乏稳定的支撑德国成功的双元制办学从小学开始着手,已经形成一整套经实践不断验证成熟的教育体制机制,“工匠精神”使德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国。
学习他国办学经验,务必立足我国实际,“工匠精神”发展载体面临政策、制度、经费以及具体措施等制约,亟待政府加大调控力度以及长期持续稳定的政府作为高职方面,高职作为改革的主体,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模式,加快构建,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与此同时,高职内部机构设置不到位、机制体制不完善,对外联动不充分,表现在责任共担意识弱,协作平台不配套,缺乏共荣共享意识,联动力度不到位等主体配套制约改革发展,瓶颈问题直接制约“工匠精神”培育四、结语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主要特征侧重实际技能应用努力加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重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学习养成,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厂中校”办学模式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办学实践不断反馈困难与瓶颈,立足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以生为本,直面发展困境,从优势视角深挖校企行政内涵文化,提煉一线“工匠精神”,树立“工匠精神”与高职德育相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高职德育内涵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挖掘行业后劲,着力高职改革,校企行政通力合作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13(9):101-112.编辑 郭小琴①基金项目: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德育融合研究”(编号:2017GXSZ119);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校级课题“‘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德育融合研究——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厂中校为例”(编号:jyc2016Y0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