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经济生活分析.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o****A
  • 文档编号:190243889
  • 上传时间:2021-08-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经济生活分析^p 【摘要】:^p :本文借用丰裕与低度的概念来展开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经济生活的描述:对海南黎族来说,大自然赋予的资是丰裕的,当地黎族通过采集、狩猎、捕捞、农耕、家庭副业和养殖,对当地资进行了充分利用,但相对于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黎族经济无疑处于落后与低度生产的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地经济生活的描述,利于人们从“主位”立场来理解海南黎族的经济发展,而不仅是“客位”的扶贫,更不应是简单地否定海南黎族的低度生产有历史的和社会、经济、自然资等方面现实的复杂因素,要实现其高度生产还需要回归其社会制度关键词】:^p :丰裕 低度 黎族 经济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CSH031)作者简介:李利,博士,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研究方向:社区研究萨林斯用“原初丰裕社会”表述了他对采集、游猎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观点,意指相对于初民的欲望来说当地的产出是丰裕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悲惨而对小农生计经济“低度生产”的概括,则自恰亚诺夫的经典研究本文借用两位著名学者的概念来展开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经济生活的描述:对海南黎族来说,大自然赋予的资是丰裕的,并得到当地黎族的充分利用;但相对于工业社会,尤其是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消费社会来说,黎族经济处于落后与低度生产的阶段,并被冠以“贫穷文化”的标签(“黎族人懒”,“黎族人没有经济头脑”的言论大有市场)。

      本文也无意卷入经济人类学中“形式论”与“实质论”的争论之中,仅试图通过对当地经济生活的描述,利于人们从“客位”立场来理解海南黎族的经济发展,认识到海南黎族的低度生产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经济、自然资等方面现实的复杂因素,而不仅是“主位”的扶贫更不应是简单的否定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海南省黎族为127.75万,占省总人口的14.73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长期以来在海岛环境中独处一隅,并逐渐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等七县和五指山、三亚二市2021年9月,笔者开始对海南省保亭县毛感乡的杞黎进行田野调查这个田野点最初进入笔者视野缘于保亭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推荐,说毛感号称“海南的”:一是交通不便,山高路远;二是毛感民歌很出名,在黎族“三月三”盛会中总少不了毛感民歌表演此后,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毛感为黎族传统聚居地区据《明潞安府志》卷二十记载:“陵水生黎距县城一百里……自县城西一百一十里入生黎界,凡十八弓……母感、母岸、指仑……等十六弓环居小五指两山之间”(山西省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20__2)在半个世纪前,梁钊韬写道:“在保亭县的杞黎和在乐东县的侾黎之间,又纵列着:好梧岭、马咀岭及尖岭,又成为杞、侾两支族主要聚居地区的自然分界线”(梁钊韬,1954:94)。

      毛感便处于这一地理位置中的马咀岭东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毛感被划归为合亩制地区,列入调查范围一、丰裕生活对于初民社会的经济生活,人类学的民族志描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他们生活在饥饿和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悲惨境地;另一类认为他们生活在充满天然食物和闲暇的“伊甸园”本文要描述的毛感高地黎族,相对于都市的拥挤和忙碌,无疑他们更悠闲,也更贴近大自然,这种贴近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相对于都市的繁华生活,无疑他们又是贫穷的,这并不奇怪本节内容先集中关注丰裕生活笔者认为毛感高地黎族的经济来基本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为种植收入,包括种植水稻、树木及蔬菜等第二为养殖收入,主要指村民们养殖家畜所得第三为采集收入,这部分的收入包括人们采集及销售芒花、红藤、草药等山货所得收入第四为务工收入,这部分的收入主要指村民常年外出务工或短期务工所得收入除这种现金收入外,村民生活中还有大量非现金收获来满足其日常所需1、农耕黎族地区的农耕地主要由水田和旱地构成,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旱地则用于种植玉米、番薯和蔬菜等而在解放前,当地的耕作地主要是“刀耕火种”的山栏地,现在仅在番亲自然村还有少数的山栏地2、园艺黎族村民在自家附加均有一块大小不等的园地,主要种植一些供自家食用的蔬菜瓜果。

      这两年来,由于村外有人上门来收购四菱豆,村里面逐渐将旱地都种上四菱豆每年十一月、十二月开始种植,次年的四月开始采豆,五月中旬至七月中旬是四菱豆的盛产时节,若及时施肥、除草,产豆期可以一直持续到十月表1)3、家庭养殖家畜养殖是当地的一项主要副业,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猪、牛、鸡、鸭等家畜村里的家畜几乎都放养,虽然人们的屋子周围建有猪圈和鸡鸭圈,但村民只在晚上将其赶进圈内,白天仍然把猪、鸡和鸭等放出来,让它们四处觅食养牛是村里的传统,以前每家都养牛,红事白事要杀牛,过年也要杀牛,牛是家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村里的牛也都是放养,没专人看管,各家的牛都是做上记号后在村后的山上自由放养二、低度生产若说前面部分勾画出了黎族地区自给自足的世外桃生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于我国最南端的高山民族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压力;通过媒体传播和外出打工等方式对外界了解的加深,毛感黎族进一步感受到了自身的贫困,缺少活钱是他们的直观感受,加上对山下尤其是大陆繁荣生活的想象,相对贫困的感受愈加强烈1、客位&主位从经济指标来说,海南黎族的经济发展落后是事实,这也可以通过政府界定的贫困县(乡、村)表现出来海南全省20个县市中共有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黎族聚居县市就占了其中的4个 :琼中、白沙、陵水、保亭;而昌江、东方、乐东则为省级贫困县。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贫困呢?我们在走访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交通局等部门时,这些部门的领导反映了在目前开展文明生态村、道路改造等工作中,当地村民处于“被动”地位,“等靠要”思想严重,“重建设、轻管理”,新修道路损坏得快,每年几百万元投到10个文明生态村的效果也不佳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农民建设中,政府不是在“指导”,而是“领导”,“包办代替”严重那么,从农民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在我们所做的参与式农村评估项目中,村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表2)2、低度&高度可见,当地村民认为交通不便是村里低度生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村里的旅游资得不到开发;另一方面村里的商业流通困难调查期间,村里的四菱豆市场价格非常好,却苦于交通不便,大大影响其市场价格其商业流通滞后的程度出乎笔者意料在调查初期,整个毛感乡没有旅馆和专营餐厅,这是由于本地基本没有外来人口,因此没有这方面的需要一直到现在,在毛感地区都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仅在乡政府门前的一条不足五百米的街道旁有不到10间店铺,卖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用具和日常用品而土地问题则更复杂,黎族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全县16.33万人口中,黎族占59.3,有9.68万,主要居住在农村;全县耕地面积8.31万亩,其中水田5.388万亩,即使农村人口全按是黎族计算,人均也只有0.86亩耕地或0.56亩水田,除了种植口粮作物:水稻,能发展经济作物的耕地所剩无几,而其中一些村组和19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后建立的年轻家庭则这种困难更加突出;由于1960年代初国家处于战略考虑,将适于种植橡胶的山地、坡地划归国营农场,即“社、场分家”等历史原因,黎族农村社区能够用于开发经济树种的坡地、宜林地很少。

      根据 2021年的统计数据,南好全村人口824人,耕地面积为336亩,人均0.407亩,耕地面积在各村之间的分布差别也很大(见表3-2)95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分为春秋两季,春季水稻是农历的12月份插秧,到第二年农历的五月份收割,秋季是农历的六月份插秧,十月份收割稻谷的亩产量大约为400斤左右,管理得比较好的有500斤表3)除交通和土地问题外,再加上黎族人口受教育年限相对较少,听、说、读汉话或普通话的能力相当低,从事非农活动、打工的很少,因此黎族农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和当地其他民族、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更不用说和全国、内地相比三、合亩制的启示在历史和现实所造成的困境下,如何实现当地的高度生产?或许我们能从黎族的传统制度——合亩制——中得到黎族发展的启示翻阅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黎族研究文献,其中最凸显的一个主题便是关于合亩制的讨论,其背景是在阶级分析^p 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社会改造当时主要认为黎族的合亩制保存了原始公社氏族制,一个“合亩”包括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合亩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才二三户,中等的有十多户,大的有二三十户,一部分合亩也吸收外来户参加,这些外来户有的是远房的叔伯兄弟,有的是姻亲关系,也有吸收外来逃难穷人“龙仔”参加。

      合亩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是按户平均分配,对人口多少劳动力多寡都不加照顾分配前先扣除以下各种留粮:一是种子;二是给亩头留下的“稻公稻母”(它是合亩收获时由亩头保管留作备荒或待客用的谷子,但实际上是归亩头所有,而亩众认为如不给亩头,则来年不会得到丰收);三是“留新禾”(收割时,先留10至12把稻谷,约24斤,给亩头煮饭酿酒,亩头吃了新谷亩众才能开始吃新粮,也有祈丰年之意);四是“聚餐粮”;五是“公家粮”;六是“青年粮”(刑关英,1990)合亩制的启发绝非回归历史,而是我们一个在经济人类学中争论已久的主题——实体论丰裕生活已充分的证明了毛感黎族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其低度生产的形成是有其悠远的历史过程和近代历史上海南农垦在客观上形成的土地紧张,此外社会、自然资、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制约当地发展瓶颈当地的自然资丰裕,尤其是旅游资更是待字闺中,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但如果他们及其社区对资的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和知情、参与、表达、决策、监督等民主权利与社会公平性问题在商业开发中得不到足够的保护或重视,他们仍将无法从这些资的商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中受益而如何让他们作为主人真正受益,则必须以其现有的社会制度(如亲属制度)为基础,否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钱永远不会爱上穷人。

      参考文献】:^p :【1】梁钊韬.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54(1):94-115【2】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等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3】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4】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北京:译林出版社,20__1【5】刑关英.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