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教学.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64205355
  • 上传时间:2021-01-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6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教学 摘 要: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文选内容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文化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2011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索";(项目编号:2011JG17)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为顺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一门新兴专业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肩负着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重任这就客观上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并能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优秀文献,这些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文化,古代汉语就是这些文献的主要语言载体。

      因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这一重要的工具,而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有其优越性,因此,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上, 而是要注意将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合,深入挖掘古代优秀作品语言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了解古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语言,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极大地增强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对春秋时期的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歌谣谚语也均有记述和评论,因此《左传》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在当今各种《古代汉语》教材中,选自于《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是被普遍采纳的篇目现以该文为例来观照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内容   一、姓名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3)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春秋战国时期,姓是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平民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申国是姜姓,武姜是申国贵族女子,自然姓姜了武姜嫁给了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其中"武";是谥号但请注意,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赐予的一个称号,因此"武姜";这个称呼应该是她死后在她的姓上冠以其配偶的谥号组成   那么,"姜氏";怎么理解呢?这是上古时期称呼妇女的办法,即在姓下加"氏";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鲁文公妃)被称为嬴氏,骊姬(晋献公妃)被称为姬氏这种办法在封建时期一直被沿用,并广为流行现在的农村还普遍使用这种方法称呼已婚妇女但"武姜"; 和"姜氏";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其中"武姜";是她死后的称呼,而"姜氏";是从郑武公口中说出的,说明"姜氏";是生前的称呼   庄公作为郑国一代国君,但小时候却被父母取了"寤生";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这是因为庄公出生时情况比较特殊,以至于他的母亲姜氏甚为吃惊,并对此耿耿于怀,故以他出生时候的"寤生";这一特征给他取名对此我们大可不必惊奇,因为在我国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自古至今都有根据小孩出生时的特征取名的风俗孔子的儿子出生那天,刚好鲁昭公赐予他一条鲤鱼,为纪念此事,孔子便把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金国皇帝完颜璟因其出生地在金帝避暑胜地金莲川麻达葛山,故其小名就叫麻达葛鲁迅《风波》中的"六斤";"七斤嫂子";"九斤老太";就是根据孩子出生时候的重量来取名的   二、婚俗   (4)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这说明"娶";作为亦声字,其声符"取";表音兼表义《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古代战争时往往将俘虏的左耳割下,用以计算战功"娶";字以"取";表义,则有掳掠女子的意思这反映了上古抢婚的习俗这种抢婚制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云南省的景颇族、傈僳族和傣族还保留着从文字的演变史来看,"取";是"娶";的古字,后来增加女旁,以"娶";专指"娶妻";之义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史记-吴起列传》"吴起取齐女为妻";   那为何郑武公要到申国娶妻呢?原来上古时期同姓是不可以结婚的,《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说近亲结婚对后代遗传不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优生优育的观念了   三、饮食   (5)公赐之食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礼记-王制》:"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

      ";说明羹是上古时期人人可吃的大众化菜肴不过,虽然同是羹,富贵人家的羹多以动物肉作为主料,如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鱼羹等,故《尔雅-释器》说:"肉谓之羹";这说明古代的羹是煮熟的带汤汁的肉(以区别于干肉、炙肉、脍肉等没有汤汁的肉)本文中颍考叔把庄公赐予的肉放着不吃,说这是"君之羹";,也说明羹就是以肉为主的食品而穷人家则多以蔬菜作为主料,如藜菜羹、蓼菜羹、芹菜羹、苦菜羹等如《韩非子-五蠹》:"藜藿之羹";至于"羹";表示菜汤(即带肉的汤汁)则是后来产生的引申义区别了羹的古今含义差别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颍考叔原来是把带有汤汁的肉而不是带肉的汤汁留给母亲,这真是"纯孝";啊!难怪他的孝心能"施及庄公";了  四、兵制   (6)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代都是车战,按当时兵制,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即有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百乘之国是小国,千乘之国是大国,万乘之国是超级大国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只是相对而言的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如城濮之战中的晋国也只有七百乘,而到了孔子时代,千乘之国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论语-先进》中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本文中庄公派遣出足有一万五千人马去讨伐共叔段,可见他是想把亲弟弟置之死地而后快啊,这充分反映了郑庄公的狠心毒辣、无情无义   五、避讳   (7)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本指黄土下的泉水,进而引申指地下古人死后葬于土中,所以又用"及黄泉";作为死的避讳语,这样"黄泉";又引申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即墓穴)这句话意谓庄公和他的母亲这辈子再也不见面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视禁忌和避讳,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说出来,就想尽办法用别的词语含蓄委婉地来表达,这种代替词语称为委婉语在诸多委婉语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有关"死";的避讳了《礼记-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与皇帝的死相关的委婉语还有"崩驾、山陵崩、捐群臣、弃社稷、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这些对死的丰富别称反映了阶级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关于死的委婉语不再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而主要用来区别死者的身份和年龄等情况如用"牺牲、献身、捐躯";等代指英雄人物的死,用"圆寂、解驾、羽化、迁神、无常、升天";等代指僧尼、道士的死,用"夭折、早殇";等代指未成年人的死。

      至于"没(殁)、溘逝、仙逝、厌世、物故、见背、大去、捐馆舍、归天、安息、去世、亡故、寿终正寝、一命呜呼、命丧黄泉";等则是普遍使用的有关死的委婉语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跟死相关的委婉语由于表义的含蓄、婉转,有时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本文中聪明的颍考叔就是利用黄泉既可以表示地下,又可以表示墓穴这样两层含义,巧妙地为恪守"君无戏言";的庄公解围如果庄公当初直言不在墓穴中绝不相见,那恐怕颍考叔也爱莫能助了   六、干支纪日   (8)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古人以干支纪日,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知五月辛丑即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来纪日的方法使用很早,在甲骨卜辞、钟鼎铭文、春秋经传等古籍中都普遍使用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后来也有用地支纪日的情况,但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下》说:"子卯不乐";古代国君认为,子日、卯日是不祥的日子,在这两天不奏音乐,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此外,干支相配还可以用来纪年,这种方法至今还在日历中使用。

         七、分封制度   (9)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封,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金文、小篆字形均像以手将树栽植于土中,本义是培土植林如《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上古封诸侯,在所封的土地边界上要植树作为界标,因此"封";就有了"边界、疆界";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而管理疆界之官也就被称为"封人";   《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古代各诸侯的封地以边界植树作为标志,象征一种不可逾越的领属关系"封";"邦";古音同属帮母东部,两者属同源关系,故"分封";实际上也就是"分邦";,分封是土地领属关系的一种转移表示在领地边界上植树为界的"封";的古文字形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分封制度的特征,而边界植树以示领属关系的风俗在现今农村地区还依然存在   此外,文中还有反映古代度量衡制度的"雉";(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雉";,本义为野鸡,但本文中"雉";是单位名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爲一雉;反映古代算数的分数表示法的"参国之一";(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这是由分母+名词+之+分子构成分数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反映古代谚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老谋深算的庄公用这句流行的谚语预示共叔段必然失败的命运;反映古代礼仪的尊称和谦称表示尊称的如"子";(子姑待之)和"君";(未尝君之羹),表示谦称的如"小人";(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庄公尊称大夫祭仲为"子";,而颍考叔尊称庄公为"君";,谦称自己则为"小人";   以上分析说明,古代文化知识隐含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以专题讲解和随文分析相结合随文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但给学生留下的多是一些片段的认识专题讲解则是在讲授大量相关文化常识之后的一个小结,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适当补充古代文化知识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还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如对反映古代分封制度的"封";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封";的形义之间的关系又如对反映古代避讳的"黄泉";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引申的规律此外,"黄泉";作为死的避讳语,实质上又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此对"封";"黄泉";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容进行分析也同时达到了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又如以上对反映古代饮食制的"羹";的古今含义的区别,能够凸显出颍考叔的"纯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孝心能感化庄公的原因又如对反映兵制的"乘";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郑庄公的狠心毒辣、无情无义因此对"羹";"乘";所蕴含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