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历史故事(五篇).docx
9页汉代历史故事(五篇)汉代历史故事篇一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向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西汉前、后少帝,因处在吕后专权时期,且被认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认)公元前180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十分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此刻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
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先的样貌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先的模样 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
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之后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善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之后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明白里面没啥好东西 汉代历史故事篇二 昭君出塞指的是什么意思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西汉一位宫女代替公主主动和亲到匈奴,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故事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继位,正值汉朝最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下滑的起点自汉武帝之后,边境安宁了几十年。
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主张与汉友好,郅支单于却主战,两人意见不合,再加上争夺单于之位,匈奴内乱,呼韩邪败走于光禄塞下呼韩邪曾三次到大汉朝见,皇帝亲派护卫护送,汉匈关系还算平和呼韩邪提出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欣然答应但是他嫁给单于的却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后宫中寻找一位自愿的女子送去和亲 王昭君便是这位女子王昭君是皇帝选美的时候选入后庭的,只是后宫嫔妃众多,更何况她还只是个宫女虽说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洁,无意争宠,便一直没有被皇上发现,直到匈奴求亲,她才有机会在众人眼前惊艳,只是这样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亲,这事情也无可奈何了王昭君与自己的亲人辞别,便跟着呼韩邪单于出了长安,去往匈奴,因为出的是光禄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历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与匈奴民族和平共处,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因为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也一直作为政治问题被重视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汉匈关系一直时战时和,汉武帝之前,汉匈一直以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得以兴旺,兵强马壮,打的匈奴俯首称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内乱,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对抗,呼韩邪失败后南迁于光禄山塞下呼韩邪一直有心与汉朝交好,这也是其与郅支分歧之处,便亲自南下到汉朝面见皇帝,表示亲和郅支单于得知后,害怕汉朝会和呼韩邪联手,便派使臣随带质子到汉,以示亲厚获悉汉朝派兵护卫呼韩邪时,便索还质子,杀了汉朝使臣,与汉决裂 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带着“汉匈一家”的诚意请求和亲,汉元帝同意和亲,但并不打算以公主嫁他,欲寻找一女子嫁入匈奴 王昭君,名嫱选美入宫,一直未能面见皇上此女若空谷幽兰,善通音律,知晓诗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亲之事,便自荐出塞皇帝未见过此女子,便欣然同意适逢和亲之日,王昭君一袭华服,略施粉黛出现在大殿之上,六宫粉黛顿无颜色,元帝有心向往,只是君无戏言,王昭君随着年迈的呼韩邪远去匈奴 王昭君嫁到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是为安宁、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边境免于战火一百多年,她的子孙后代也为汉匈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王安石《明妃曲》中所写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小名皓月 人如其名一样,王昭君犹如一轮明月,难掩其光芒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拥有沉鱼落雁的容貌,聪慧贤淑只是这般女子也难逃被应召入宫的命运,就这样,美丽的一朵花从此被困与层层的宫墙之中按常理说,王昭君进入宫廷,单单凭借其万里挑一的容貌,理应宠冠后宫,就算入主中宫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她就如其名皓月一般,高洁无暇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再加上后宫之中有人不愿意让皇帝看见她,因此一颗明珠就这样被藏于后宫之中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再一次南下中原觐见皇帝,请求和亲,皇帝应允了只是,他并不打算真的嫁一位公主给他,他打算在后宫之中选取一名女子,赐以公主之身远嫁塞外后宫女子听说有机会出宫时,个个都翘首以盼,但是听说所去之地乃是塞外漠北,就都不愿意了只有王昭君,毅然请求去那黄沙漫天之地,在长安与亲人辞别后,她就踏上了去匈奴的路途后世杜甫曾作诗《咏怀古迹》中有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去到匈奴之后,与呼韩邪单于很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嫁入匈奴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与科技,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在大汉与匈奴的关系上起到了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换回了边境的安宁。
汉代历史故事篇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北逐匈奴,战功显赫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君主,却有自己难言的苦痛晚年时,他迷信巫术,一手制造了“巫蛊之祸”,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妻儿与皇孙 晚年多疑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他统治的前期和中期属于汉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强盛,政治清明然而到了晚年,这位圣明君主的执政潜力却逐渐开始下降 晚年的汉武帝志得意满,宠信佞臣,听不进忠言逆耳的谏诤他的独裁思想越来越严重,对群臣无端猜忌,而且偏执嗜杀,动不动就将冒犯自己的臣子灭族,兴起了数次株连万人的惨案汉武帝晚年曾一连诛杀了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等五位当朝丞相,弄得当时的朝臣人人自危,无人敢担任丞相 据史料记载,当汉武帝决定任命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极力推辞,死活不肯理解丞相印绶,跪地痛哭乞求道:“臣是从边远地区来的,凭借骑马射箭当了官,潜力有限,实在当不了丞相啊!”汉武帝命左右:“扶起丞相公孙贺还是不肯起身汉武帝大怒,拂袖而去公孙贺无奈之下,只好勉强上任结果没过几年,公孙贺就因儿子犯罪被株连入狱,活活冻死在狱中,家族也惨遭诛灭。
晚年的汉武帝还越发迷信鬼神,整日求仙炼丹,行事荒唐他组织很多巫师术士建造楼台,炼丹制药,期望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有一个叫做李少君的术士告诉汉武帝,祭灶能够招来鬼神,鬼神来了就能够把丹砂炼成黄金,使用由这种黄金制成的餐具用餐,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汉武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亲自行祭灶礼,沉溺于把丹砂变成黄金的神话,还派遣术士到海中寻找仙人之后李少君死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成仙了,竟然派人去寻找类似的荒唐事数不胜数,结果汉武帝身边走邪门歪道的人越来越多,他自己也越来越疑神疑鬼 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的昏聩、猜忌、疑神疑鬼,最后酿成了他执政后期最严重的一场祸乱——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指的是一种巫术,“巫”指的是祈求鬼神加害于人,“蛊”则是使人受迷惑,昏狂失去本性用巫蛊之术害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的用桐木刻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刺心钉眼,期望给仇人带来祸患;有的假装鬼神附体,借以欺弄或恐吓他人……巫蛊本是一种荒唐的迷信风俗,但在蒙昧的古代,它却是人人忌讳的致命妖术汉朝“巫蛊”之风盛行,并从民间传入皇宫,宫中一些妃子和宫女为了争宠,也常用这种办法诅咒别人 汉武帝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听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精神恍惚。
他认为这是有人在暗中诅咒他,因此对“巫蛊”一类的妖术十分反感,一旦发现便严厉惩办于是,不少小人借此大做文章,陷害无辜佞臣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平日里为非作歹,肆意妄为正直的太子刘据对他的所作所为一向十分不满江充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惩办自己,便向汉武帝进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