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二胡赛大满贯的普遍启示.docx
6页“63二胡赛”大满贯的普遍启示 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首次全国性二胡比赛,可谓获得了大满贯式的丰收:作品、人才、理论、效应….每一项都是光彩夺目此次参赛的34首新乐曲,几乎个个成了保留节目;赛后从参赛曲目中选择出版的《二胡曲十首》,已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艺术经典如《江河水》、《赛马》、《春诗》、《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草原上》、《秦腔主题随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以及<汉宫秋月》、《熏风曲》….成了迄今难有匹敌的高峰之作此次比赛推出的新人,如北京的王国潼、蒋巽风,上海的闵惠芬、萧白墉,北方的鲁日融,中原的黄海怀、吴素华、倪志培….都成了霸业一方、叱咤全国的二胡艺术家对于“63二胡赛”大满贯,需要科学总结、广泛研究、深入探讨的,很多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需要与时俱进地认清这次比赛而作为现实的参照系,挖掘它对文艺界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些总结、研究、探讨则更为必要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经典命题:艺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有据于此,笔者开列以下几项提纲,试图对“63二胡赛”大满贯初作探因,并结合现实加以普遍启示的外延63二胡赛”大满贯,恰恰是去应赛艺术去功利操作的结果。
笔者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过“应赛艺术”命题,指出当今的诸多艺术比赛,已经步入了催生应赛教育、短期行为、功利主义、浮躁实用的误区一切绕着比赛转,“一曲目主义”、“一嗓子主义”,什么基础系统学养素质,靠边站比赛和奖励、和职级、和收入、和地位等等挂钩,艺术本身倒成了“店小二”参加艺术比赛成了另类经商实践,讲究的是以最省的本钱赚取最厚的利润63二胡赛”则与此相反赛手们没有这些功利驱使(当时的客观也没给他们创造功利空间),他们只是以艺术事业为根本,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常心态来比赛一位参赛并获奖的选手曾对我说,当时他们是上台参赛,下台游玩,没什么异样感觉扬弃商业性、功利性、浮躁性,.看重艺术性、学术性、使命性的“63二胡赛”,带来的结果,就是大满贯63=胡赛”大满贯,是创作和表演坚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必然什么是音乐艺术创作上的民族特色?根本的:民族审美倾向——旋律如歌属性中国的古典音乐美学命题“大音希声”,也是在说音乐作品的成就表现在单线旋律上中国古代乐论,还有“丝竹(乐器)不如肉(人声)”之说什么意思?不是指音色动听方面,而是指旋律表达方面无限音阶的人声,是旋律的自由王国——旋律至上有人说,西方音乐作品是纵的(重和声),中国音乐作品是横的(重旋律)。
这个总结有一定的道理从古老的弦鼗、轧筝一路发展而来的马尾胡琴,已经成了民族乐器的领军者其专门作品,尤其看重旋律无论是华彦钧、刘天华、孙文明的创作还是蒋风之的古曲改编,莫不以旋律见长就算是《光明行》、《赛马》这样的昂进曲目,亦不例外63二胡赛”参赛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民族特色关于这一点,已经用不着我再来举例赘述,因为这些作品已经扎根人心反观当今的音乐创作,是不是有媚外求洋、淡化旋律即去民族特色的[来自www.Lw5U.com]倾向并且因此失去了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变大众艺术为圈子艺术了?这可以讨论但我以为然,这有实践检验支持:像《二胡曲十首》那样家喻户晓的艺术不多了对于创作的民族特色概念,想来人们没有异议而提出艺术表演上的民族特色命题,恐怕会有人说这是“外行话”了其实,表演的民族特色概念,用不着实践检验,仅作逻辑推理就可拿下:如果你承认表演是“二度创作”,那么,你就得承认表演的民族特色没有表演“二度创作”的民族特色,何以体现原创的民族特色? “63二胡赛”的新秀们,个个是再创作的高手旋律的如歌在于如歌的表演,创作的民族特色仰仗民族特色的表演而当今,由于音乐创作的淡化旋律去民族特色,导致了表演的淡化旋律去民族特色——音乐新人们的曲调感觉越来越差了,声乐念歌,器乐炫技。
当年仅17岁的闵惠芬对旋律的演绎倾倒听众、征服评委,获得“63二胡赛”一等奖,如今恐怕难见了现在的音乐新人已经模糊:表演的艺无止境,在于诠释旋律63二胡赛”大满贯,还是地域特色百花齐放的必然纵观“63二胡赛”参赛作品,地域特色很是鲜明《红军哥哥》、《秦腔主题》、《迷糊调》-西北特色;《河南小曲》、《豫北叙事》、《三门峡》-中州特色;《牧人乐》、《草原上》——草原特色;<江南晨曲》、《春诗》-水乡特色….地域特色,是民族特色的元素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有其辩证法内核艺术的民族性是一种艺术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所谓音乐无国界,就在于世界音乐对各民族音乐的包容,就在于各民族音乐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音乐由此发展,也可以说,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百花齐放包括地域特色,是一切艺术发展繁荣的一个保证和标志63二胡赛”大满贯,原因还在于艺术家的深入现实生活,具有了艺术的源泉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参赛作品的标题,听一听它们的演绎,就可清楚了深入现实生活,当时是艺术家的必修课工厂、村庄、军营、工地、牧场、稻田….到处都活动着艺术家的身影也可以说,没有二胡艺术家走出琴房、深入现实生活,就没有“63二胡赛”的优秀作品;没有那批优秀作品,也就造就不了那批二胡表演人才,无米之炊难出巧妇。
这是“63二胡赛”对当今文艺界的一个根本性启示当今的问题是,文艺界特别是民乐界,生活欠缺,玄学渐行什么悟、道、极,什么一、二、三,云山雾罩,故作高深,己所不解,施人犯晕这样的东西,还不脱离大众么?艺术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避免歧路,是这一正确指导原则使“63二胡赛”成为了一座里程碑关于这个问题,王国潼在约我评论他的学生的时候,同我谈得很多很深他协助刘文金完成的《三门峡畅想曲》,就是本着这一原则的二胡艺术既要吸收现代的创作表演技术,借鉴全人类艺术的发展成果,又不能漠视民族审美倾向割断传统与时俱进的先锋之作,开始往往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它们存有优秀传统的基因,终归会扎根大众的心中《三门峡畅想曲》等一批与时俱进的先锋之作,命运就是如此63二胡赛”,整体上看,是既与时俱进又发扬传统的,比刘天华、华彦钧时代上了一个台阶说它是一座里程碑,并非过誉这个原则,当今正在被艺术界肢解黑眼睛要变成蓝眼睛,两根弦要向四根弦看齐,艺术家面对的好像不是地球人只要“现代”,不管“艺术”本来是歧路,却以为开创艺术抛弃原则,必然被原则抛弃 厚积而薄发,艺术辩证法,成就了“63=胡赛”大满贯新中国成立后,二胡艺术发展迅速但是,并没有频繁地举办比赛。
15年来,只举办了这一次二胡比赛,可谓厚积而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厚积而薄发,讲的是辩证法老子说,“少则得”,“大成若缺”因此,厚积而薄发,是成功之一道63二胡赛”爆发出来的成就,是长期踏实做学问的结晶,不是频繁比赛赛出来的不过,老子还说过,“多则惑”,“大盈若冲”,水漫堤坝就要决口成灾像今天这样艺术界赛如牛毛奖如雪,薄积而厚发,会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而贻误文艺自身,这很是令人忧虑明师出高徒只有高水平的内行评委才能够成就高质量的艺术比赛明师者,明白之师也明白者,内行专门家之谓也63二胡赛”的评委,就是这样一批明师:蒋风之、陆修棠、张锐、张韶等评委,都可谓二胡之明师这样的评委,自然是伯乐尽管在评判上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该说,评委总体是专业且具备顶尖水平的只有这样高水平的内行评委,才能成就高质量的艺术比赛以己昏昏,岂可使人昭昭?这又使人联想到当今的艺赛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有那么一批包打天下者,成了评委专业户大赛小赛,老赛少赛,吹拉弹唱赛,古今中外赛…-他们都正襟危坐在评委席上一个人在艺术领域里居然无所不能样样为师生杀予夺评判一切,这纯粹是赵本山赴乡宴——扯蛋,范伟的口头语——忽悠至于谁出钱赞助艺赛谁就当艺赛评委,或者按照官阶安排评委交椅,那就是二等扯淡、初级忽悠了。
本来是半盒子万金油办赛事,再加上隔行隔山当评委,吹笛子的给拉二胡的打分,当编辑的给花腔女高音排名,纵是千里马,也会被殉葬63二胡赛”大满贯,其原因,当然不止这些;其启示,则更带广泛性典型性,对整个文艺界具有普遍的意义列一些提纲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再重复一次:艺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社会发展了,某些艺术停滞了歧路了萎缩了,这些情况完全会出现在新中国60年华诞之际重提“63二胡赛”,意在昭示人们:文艺界经验要总结,教训也要反思挖掘“63二胡赛”对文艺界的普遍启示意义,有助于它总结经验,也有助于它反思教训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