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言原本译注.docx

31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25857677
  • 上传时间:2022-08-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3.20K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知言》南宋学者胡宏《知言》是南宋学者胡宏(1105—1161)的主要学术著作现存的《知言》包括两部分, 一为《知言》的正本,一为南宋学者朱熹辑录的《胡子知言疑义》按照明代学者程敏政《胡 子知言跋》的记载及现存各种版本《知言》的内容,可见《胡子知言疑义》所摘引的胡宏语 录,皆不复见于《知言》正本,而这些被朱熹删节并多加非难的见解、正是胡宏哲学、教育 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知言》全书采用随笔札记的形式,辑录了胡宏历年讲学的言 论,体例近似于《论语》,但行文中很少有师生问答的对话,多为胡宏一人的语录该书是 胡宏教育思想最完整、系统的记录,也记存了胡宏的政治、哲学、伦理、史学等观点,是研 究胡宏学术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胡宏,字仁仲,福建崇安(福建省西北部)人,学者尊称为五峰先生,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胡宏出身于名门,家学渊源深厚其父胡安 国是南宋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与二程高足弟子游酢、谢良佐、杨时等学界名流交往密切, 并为南宋治《春秋》学者之宗,所著《春秋传》,被宋高宗赞为“深得圣人之旨”, 明初 又被立为学官胡宏的兄弟胡寅、胡宁及堂兄弟胡宪、胡实,也均为南宋有名的学者南宋 号为“东南三贤”的朱熹、吕祖谦和张拭,均曾求学于胡氏兄弟,朱熹、吕祖谦曾为胡宪的 学生,张拭为胡宏的高足弟子,而朱熹的父亲朱松,又与胡寅有师生之谊。

      可见,胡氏之学 在南宋学术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观点虽与理学关联深厚,但自以《春秋》标立 门户,注重经世致用,多论经史大义,强学力行,志于廉济时艰,独创湖湘学统胡宏在胡氏诸子中学识最优,“伟抱卓识,自许尤为不偶” 他幼承庭训,“至于弱 冠,有游学四方、访求历世名公遗迹之志”年 15,便自撰《论语说》,从其父胡安国习 伊、洛之学,编《程氏雅言》,再从胡安国学习《通鉴举要》,为编《皇王大纪》一书奠定 了基础20 岁时入京师太学,师事程门高足杨时;靖康元年(1126),于荆门拜程门弟子侯师 圣为师故其学术渊薮,改以胡氏家学为底蕴,又兼得程氏理学之正传,这种学术风格既体 现了南宋湖湘学派的基本特色,又成为贯穿于《知言》一书的思想宗旨,并在《知言》中得 到集中的表现南宋初年,胡宏曾荫补右承务郎,因不愿与权臣秦桧为伍,隐居衡山,致力 于学术研究,游学讲道于衡山之下二十余年,曾担任过岳麓书院山长,执教于碧泉书院、道 山书院等处,湘、湖之士多求学于其门,终仰其为一代师表,高足弟子有张拭、杨大异、彪 居正、吴翌、孙蒙正、赵孟、赵棠、方畴、向语等人明人彭时则称胡氏父子“俱为大儒, 遂启新安朱氏(熹)、东莱吕氏(祖谦)、南轩张氏(拭)之传,而道学益盛以显”。

      《知言》是胡氏湖湘学派学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阐述的一系列观点,系统地 表明了湖湘学派的思想宗旨,标志着湖湘学派思想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定型因此,历代学者 多视胡宏与其父胡安国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胡宏的学生张拭评价《知言》:“其言约, 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朱熹也称“湖湘学者崇尚胡子《知言》宋 代学者吴儆《题五峰先生知言卷末》则高度评价《知言》一书,“凡后学之自伊洛者皆知, 敬信服行,如洙泗之有孔氏” 清代学者全祖望也有一段相关的议论:“绍兴诸儒所造, 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 上述诸儒 言论肯定了《知言》三点:第一,胡宏及其《知言》在两宋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中,发挥 过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第二,在一部分学者看来:《知言》一书在宋代学术思想领域中的 地位,超过了张载的代表著作《正蒙》第三,《知言》一书是南宋湖湘学派的经典著作 有关《知言》的成书及版本流传情况,据张栻《胡子知言序》称:为胡宏“平日之所自著”, 吴儆《题五峰先生知言卷末》记:“某受此书于南轩先生,谨诿诸同志汪伯虞锓木,以广其 传” 这是有关《知言》刻板成书的最早记载,但《知言》一书诸篇篇首皆有“胡子曰” 字样,且在刻本之前已是“传于世,实甚久”, 可见此书抄本流布较多,刻本书稿也经过胡宏门人的整理,但目前已无法断定参预整理书稿者的姓氏。

      宋刻的《知言》版本今已失佚据宋代学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 考》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胡子知言》一卷可知:最早的宋刻本《知言》不分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记:“自元以来,其书不甚行于世,明程敏政始得旧 本于吴中,后坊贾遂有刊版然明人传刻古书,好意为竄乱,此本亦为妄人强立篇名,颠倒 次序,字句舛谬,全失其真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属宋刊原本,首尾完备,条理釐然” 除《永乐大典》所载的宋刊原本《知言》外,程敏政所得吴中刻本今已不见,但从清道光三 十年(1850)的粤雅堂重刻本可知:程刻本已经分卷,其他的明清刻本如:明嘉靖五年正心书 院刻本、明《诸子萃览》本、明吴中坊刻本、《子书百家》本、《格致丛书》本、复性书院 本、《百子全书》本等,均分类,并有附录,可见多为经过明儒修订后的版本辗转刻印 中 华书局1987 年将原是单本的《知言》与胡宏的另一部文集《五峰集》合为一书,校点出版, 取名《胡宏集》点校本《知言》,以清代《粤雅堂丛书》的清道光三十年刻本为底本,以 明代正心书院嘉靖五年刊本为主要校本,并参校了《子书百家》本、《百子全书》本、民国 二十九年复性书院校刊本,但未参及尚能反映宋刊原貌的《四库全书》本。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知言》,保留了明儒强立的章名,但已取消分为六卷的格式全书总约 3 万字,章目采用《论语》的体例,取章首的文义或字样立为标题,共15 章:《天命》、《修身》、《阴阳》、《好恶》、《往来》、《仲尼》、《文王》、《事物》、《纷华》、 《一气》、《义理》、《大学》、《复义》、《汉文》、《中原》《知言》一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及相关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论“仁学” “仁学”是胡宏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点之一作为一位教育家和哲学家,仁的 含义在胡宏的理论体系中并不局限于教育和伦理的范围,而是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哲学意 义胡宏讨论“仁学”的思路,是首先赋予“仁学”以哲学本体上的意义,然后以此为依据, 引发出一系列有关社会教育、道德修养及人伦方面的问题这种思维的方式正反映了宋替代 学家普遍的思维模式,这也是胡宏虽然也多标新立异,并不完全苟同理学家之言,但仍得到 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的极力推崇,并被视为“道学之枢要”的缘故仁学”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并非胡宏所创胡宏的“仁学”思想也非妄发己臆,而 是泛观经史、博采众长,取精用宏、折衷裁削的结果,其本源皆有所自这一点也正为胡氏 湖湘学派注重取鉴经史、康济时用的学术特色提供了验证,也是湖湘学统深得东莱吕氏学派 标榜的主要原因。

      在胡宏看来,仁学的历史本源和思想本源均始自孔子,并是孔门教学的中心点在《知 言•大学》(以下凡引《知言》均省去书名,只引章名)中,他指出:“夫学于圣门者,皆 以仁为本”在《求仁说》中指出:“《论语》一书,大抵皆求仁之方也 既然“仁” 的价值如此广大,那么,如何为“仁”确定界说,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 首先,胡宏 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述“仁”的哲学意义他先后为“仁”确定了如下的界说:“仁者, 心之道乎(《天命》)”;“仁者,天地之心也(《天命》)”;“仁者,道之生也(《修 身》)”;“道者,体用之总名仁,其体;义,其用”《阴阳》)仁者,人所以 肖天地之机要也(《纷华》)”理解上述界说,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心”的含义在胡宏的哲学体系中,所谓的“心” 并非一种纯粹主观的意念,而是一种包含双重属性的哲学范畴:第一,“心”是外部事物在 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客观反映《大学》:“人心应万物,如水照万物”《好恶》:“有是 心则有知,无是心则无知”第二,心是一种超越人的个体思维及其存在的客观先验的理念 形态,是万物运行变化所遵循的先天性规则,同时也在客观事物后天的运行过程中得到集中 的体现《往来》:“性譬诸水乎,则心犹水之下”。

      朱熹《胡子知言疑义》引胡宏论“心” 的言论:“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 酢,参天地,备万物 由此推见:胡宏是一位二元论者,他为“心”下的第一界义,承 认外部事物的客观存在,指出“心”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阐述的是“人心”的范畴 但他把“人心”看作是认知的对象,而不是认知的手段或思维活动过程本身,是反映外部事 物本质属性的客观真理,因而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心无生死”(《胡子知言疑义》) 他为“心”下的第二界义,阐明的是“天地之心”的含义,这是一种先验论的哲学范畴,反 映了胡宏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二是“道”的含义胡宏所言的“道”,与“天地之心” 实际为同一概念,仍然是指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及其变化运行过程所遵循的先天性规则《往 来》:“中者,道之体也;和者,道之用中和变化,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人也,性之 极也”备万物,参天地,谓之正道”《天命》:“道充乎身,塞乎天地,而拘乎躯者 不见其大;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知其精”《修身》:“道之有物,犹风之有 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闲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胡 宏所谓的“道”,虽非人的主观意念,但先于外部事物而存在,并包容了外部事物的本体及 其运行过程,因而被称为 “体用之总名”(《阴阳》)。

      另一方面,“道”虽是一种先验 的范畴,而物质也被看作是“道”的存在形态,是后于“道”而出现的,但“道”不能脱离 “物”孤立存在,“道”贯穿在万事万物之中,只有即物求道、即物求真,才能获得对客观 事物属性的正确认识,才能获得对“道”的真实体认否则,离物求道,就不可能得到客观、 真实、正确的知识明确了“道”与“心”的含义,进一步阐明“仁学”的范畴,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 一,仁包含了伦理学的意义,但已不限于此,而是具备了宇宙本体论的哲学意义,体现了客 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自然运行的规律及过程本身所谓“仁”为“道体”,“仁”为“天 地之心”,“仁”为“道之生”,即是此意第二,仁具有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真实 再现的内含,也就是所谓“仁者,人所以肖天地之机要”的旨意这一点,说明“仁”与前 述的“人心”也是旨意相同的第三,仁的范围无限广大,是贯穿于宇宙万物、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准则,但这一准则并非固定僵死的东西,而是在生生不息、变化万端的 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动特征《修身》:“仁无定用”、“时无穷,事万变惟 仁者为能处之,不失其道而有成功”也就是说无论经受任何千变万化的考验,都能不违背 天道,就是体现了仁的宗旨。

      就此而论,胡宏所谓的孔门施教以仁为本,就是指理解事 物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力行、体验、深化他进而阐述了仁学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意义: 第一,仁为大学之本,诸如子游、子夏问孝,孔子学不厌、教不倦,孟子承先圣,周旋而不 舍,均是“久于仁”、“志于仁”的体现第二,“仁”反映了各种事物千差万变的属性, 因而也表现了人与人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孔子因材施教,也有季路之仁、公西华之仁、 冉有之仁的差别胡宏有关“仁”的界说,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程颢《识仁篇》的思想,他进而把学习过 程概括为“识仁”的过程,也直接体现了《识仁篇》的思想宗旨胡宏认为:第一,“仁” 虽然是先天存在的“道体”,但“仁”体现在现实的事物之中,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 够“知仁”;“人虽备天道,必学然后识,习然后能,能然后用”(《好恶》)第二,“仁” 既为道体,与天地之心相通,道体为性,“其用为心”(《胡子知言疑义》),循天理为顺命 知性,故“仁”与性理也是相通的因此,尽心知性就可谓“识仁”:“循天之理,所以求 尽其心也《天命》)“务尽其心之谓大仁”(《修身》)穷理尽性以成吾仁”、“人 尽其心,则可与言仁矣”(《纷华》)第三,仁包含着一种普遍的爱心,这种爱心在胡宏看 来,正是贯通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