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音史资料(全).pdf
43页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半学期学习概况:一、古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三;巴罗克时期音乐;四、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概 述公元前 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第一章古希腊音乐目前留下有大约四十段左右的残篇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㈠ 音乐与神的崇拜从词源上, “ music ” 源于 “ muse”㈡ 古希腊的乐器古代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分别是这两类乐器的代表里拉琴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因此演奏里拉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阿夫洛斯管常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㈢ 诗歌的繁荣公元前 9~前8世纪,盲人诗人荷马写下了不朽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贵族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㈣ 古希腊戏剧举世闻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悲剧演出地点:巨大露天剧场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问:简述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的论述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 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
㈠ 音程和音阶理论毕达哥拉斯: 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四音音列: 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古代关于旋律、音阶、 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 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 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分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他深入到音乐构成的具体要素,在音程、调式、旋律中讨论音乐的理论问题完整音列体系:古代调式都是把多利亚调式置于中心记谱法:古希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记谱方式,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音的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㈡ 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代表人物:柏拉图(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应该符合规则)亚里士多德第二章古罗马音乐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流行音乐非常普及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也一时蔚然成风音乐已经深入到宫廷和家庭第二节基督教音乐的兴起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2世纪,古罗马末期。
476年古罗马灭亡,随着古代文明的终结,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唯一从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第二编中世纪音乐概 述中世纪记谱三大阶段:1.纽姆谱2. 9~11 世纪线谱音高明确,节奏不明确3.中世纪后期出现有量记谱法,标明时值、节奏(复调发展的结果)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 中间的世纪 ” (Middle Ages) 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看成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取代古罗马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基督教顺应了这一世界观的转变,它很快走进并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古代一样,音乐在中世纪继续享有高尚的地位,它被列入所谓“ 七艺 ” 的高级学术,即语言艺术的“ 三艺 ” :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 四艺 ”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 5~10世纪文化的复苏和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教会礼仪的统一创造了条件,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音乐的权威地位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这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12、13世纪,复调音乐得到很大发展13世纪复调音乐推向高峰,世俗音乐也得到很大发展。
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三阶段, 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称为“ 新艺术 ” 时期,主要发生在法国和意大利中世纪以来世俗音乐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马肖、 兰迪尼等西方音乐历史上早期的一批重要作曲家此外记谱法、作曲技法也得到很大发展总结:就音乐而言,应该看到,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问:什么是格里高利圣咏?简述它的基本特征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因表情肃穆、 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㈠ 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㈡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为主)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2.以拉丁文为歌词;3.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4.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5.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基督教教仪活动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运用于这两种宗教礼拜活动。
㈠ 日课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修的“ 功课 ” ,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㈡ 弥撒弥撒在音乐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弥撒礼仪在不同时代、时节和地区很不相同,以下是最一般的形式:专用弥撒(根据时节歌词变动)常规弥撒(唱词不变)福音礼仪进台经慈悲经荣耀经特用祈祷文使徒信书升阶经哈利路亚福音书信经领受圣体礼仪奉献经序祷圣哉经羔羊经圣餐经会众散去注:黑体字为重点哈利路亚:来自古老犹太语,意为“ 主啊,赞美您 ” 这是应答圣歌类,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㈠ 音乐美学中世纪最具权威的音乐理论家是波埃修斯,他被认为是 “ 最后一位罗马人” ,古代文化在中世纪的最重要传播者波埃修斯对音乐的理解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教会音乐实践可以说是完全忠实于他的音乐理论㈡ 记谱法在很长时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都是完全依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促成了记谱的发展,但这时记谱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它仅仅在歌词上方写下简单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也称为“ 纽姆谱 ” ,大概产生于 8世纪,在9世纪被普遍使用,它只能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而无法来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
㈢ 教会调式11世纪,八个教会调式理论基本确立了解其名称及其音域、每种调式的常用音㈣ 六声音阶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㈠ 附加段附加段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㈡ 继叙咏㈢ 宗教剧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问: 9世纪末到 13世纪末复调音乐的发展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㈠ 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平行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据《音乐手册》介绍,有两种奥尔加农第一种是所谓“ 平行奥尔加农 ” ,它的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 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除了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以圣咏为基础,但不同于: 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我们可以从规多的著述《辨及微茫》中了解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在风格上一些特征:一、平行进行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二、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
大约在规多理论著作产生的同时,出现了现存最早用于礼仪实践中的一批复调手稿,这就是保存在英国南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两本11世纪抄本,合称《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㈡ 华丽奥尔加农12世纪上半叶,奥尔加农声部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㈢ 节奏模式大约 11、12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可以标记节奏的记谱法㈣ 第斯康特12世纪或 13世纪初,一种与华丽装饰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音对音,同步走,有节拍加以控制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㈠ 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12世纪下半叶,巴黎圣母院乐派产生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加丰富的运用圣母院复调主要有两种风格特征,即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第斯康特㈡ 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作有一部《奥尔加农大全》(二声部复调) ,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莱奥南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在他的为礼拜仪式创作的音乐中,自由、华丽的奥尔加农与节奏鲜明的第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对比。
佩罗坦创造了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他的复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斯康特,他的作品篇幅更长,节奏更丰富佩罗坦在圣母院工作时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㈢ 孔杜克图斯流行于 12、13世纪特点: a 它不再依赖圣咏;b 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c 孔杜克图斯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第三节经文歌13世纪经文歌成为新音乐最流行的样式㈠ 克劳苏拉经文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但在第斯康特与经文歌之间还存在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克劳苏拉㈡ 经文歌的产生二声部的克劳苏拉同第斯康特一样,上方声部本来是无歌词的,但是后来有人在上方声部加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就变成了经文歌了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特有的“ 复歌词 ” 现象, 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法语歌词混在一起,在通常情况下上方两声部歌词内容也不一样㈢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的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三声部节奏对比也加大第三章中世纪单声歌曲直到 11世纪几乎没有关于世俗音乐的乐谱和文字记载。
第一节拉丁歌曲大约 11世纪左右拉丁歌曲开始出现㈠ 孔杜克图斯㈡ 戈利亚德歌曲第二节方言歌曲㈠ 早期的方言歌曲㈡ 法国游吟诗人和歌曲—— 中世纪歌曲最有成就的代表问:法国游吟诗人歌曲的主要题材和音乐特点1.产生时间: 11世纪末 ~13世纪初2.产生地点:法国南部3.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 特罗巴多 ” ,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 特罗维尔 ” 游吟诗人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于法国南部地区的普罗旺斯省13世纪初游吟诗人的中心转向北方4.游吟诗人的构成以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为主,上到帝王,下到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采用四线谱记谱 (受宗教音乐的影响) 现留有 2600首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260首附有旋律, 2130首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1420 首附有旋律5.这些歌曲大多是单声部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 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此外, 北方歌曲喜爱加上叠歌,即反复歌唱时加上固定的歌唱部分6.游吟诗人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