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前半期期中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2021-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docx
6页初一前半期期中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2021-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选择题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了早期的人类,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项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他们会直立行走,或使用天然火,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选择题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知道是哪个地方吗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会制作陶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所以B项符合题意;AC项是早期人类的代表,D项是生产黑陶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选择题一位同学在某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里看到了下列展品。
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A.已经发明使用了文字 B.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C.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D.实行禅让制度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干栏式建筑复原图”“骨耜”“栽培稻谷遗存”等,可知该原始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骨耜等生产工具,最早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生产故C符合题意AB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选择题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文字有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选择题《朝代歌》里这样写道:“东周分两段”,是指哪两段A. 战国和秦朝B. 西周与春秋C. 南朝和北朝D. 春秋和战国【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所以“东周分两段”指春秋和战国,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选择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提高,我国最早能在什么时期看到人们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A.夏朝初期 B.西周末年 C.春秋时期 D.战国后期【答案】C【解析】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夏朝、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故AB不符合题意选择题“三家分晋”被看作是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 )A. 韩赵魏 B. 齐楚燕 C. 鲁楚燕 D. 魏赵燕【答案】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A选择题下列战役属于战国时期的是①涿鹿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⑤城濮之战A. ①③④⑤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④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涿鹿之战,是说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跟来自南方的蚩尤部族进行的一场大战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国为救援宋国之围,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击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所以答案选B选择题改革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战国时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改革是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李悝变法D. 吴起变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选择题都江堰是四川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受了8级大地震的考验2200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它的设计建造者是A. 吕尚B. 郑国C. 管仲D. 李冰【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周政治家、军事家,辅助周武王,B项与郑国渠有关,C项是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思想家是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庄子【答案】B【解析】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思想家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仁”的思想的是儒家学派,主要人物有孔子和孟子,选项中C、D可直接排除,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战国时期的孟子则对统治者提出了用“仁政”治国的要求,所以B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选择题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今天实施的义务教育是他哪一教育理念的传承A.因材施教 B.为政以德 C.“仁”的学说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理念,今天实施的义务教育可以说是他这一教育理念的传承,故D符合题意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属于教学方法;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学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张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选择题秦统一后的疆域东西分别至那里A.东海、陇西 B.东海、长城 C.南海、长城 D.陇西、南海【答案】A【解析】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选择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秦的暴政B. “焚书坑儒”C. 修建宫殿和陵墓D. 法律严酷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秦朝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任意杀害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A符合题意;BCD不是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择A选择题“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统治者的暴政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秦朝末年的(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C.李自成起 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题文信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选项中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选择题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战争”项羽虽然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项羽与秦朝主力的决战,B项发生在战国时期,D项发生在春秋时期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综合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1)材料一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政治方面确立了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3)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所有措施中,你认为哪项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答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任一措施并答出该措施的意义或言之有即可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从左至右,图一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图二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图三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通行全国的货币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在政治方面确立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3)开放性问题,如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所有措施中,统一文字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统一了文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以后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对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