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参谋制度.docx
30页德国参谋制度 篇一:德国部分军事家 1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祖上是容克贵族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同不少容克家庭一样,十九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拿破仑战争的打击,施泰茵解放农奴的改革,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封建性的领主经济急剧衰落下去毛奇的父亲迁居当时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并在丹麦军队中服役 毛奇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道路是坎坷不平的1809年8岁时,毛奇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两年以后,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衔,也就是说成了丹麦的军官军校长期野蛮的“棍棒教育”使毛奇的身心遭到“无法医治的创伤”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经济上的匮乏和穷困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这个瘦长的、有着浅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青年军官变得出奇的缄默寡语,冷静沉着他爱思索,也好动他冷眼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前途1821年在参观柏林后,他确信小小的丹麦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鲁士才是他施展宏图之处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一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
他受到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的教育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后来终于形成了所谓里特尔-毛奇的军事地理学派不知疲倦的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1826年,他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经济拮据,他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1827年出版的处女作《两个朋友》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他还同出版商订了合同,翻译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未完成 对毛奇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1828年发表了重要的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在这以后,毛奇主要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当时的普鲁士亲王、后来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对总参谋长曾说道:“你不要小看这个瘦得像铅笔似的年青人,他确实是有东西的哩 1834年,毛奇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受命出使,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毛奇在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9月到达维也纳,写了《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的文章他把土耳其的失败原因归之于缺乏统一指挥,司令拒绝接受意见;领导人相互猜忌;军事动员缓慢和士兵战斗力差等他开始考虑,在一个新的时期,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应该是怎么样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革命、民族起义和战争危机不断发生这一切毛奇都切身感受到了但是毛奇的宦途并不顺利1842年才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这时,他参加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技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1844年毛奇完成军事论文《1828和1829年的俄土战争史》,考察了俄国在战争中的目的、政策和作用,把战争同政治联系起来1845至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除了写军事论文外,他还绘制了详细的罗马地形图这样一些平淡的职务调动和写写文章的生活,满足不了毛奇的野心他要当指挥官,而不是被指挥的。
如果我有一块地盘,我自己是主人,那该多好啊!”当时他希望成为一个军的参谋长,试验他的一些设想 在四十年代,毛奇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它的两个要点是:德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于普鲁士王朝,“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但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因此,他一方面反对德国1848年革命,把民主派说成是普鲁士最凶恶的敌人,要求用武力来恢复秩序,“自由有时产生于秩序,但秩序决不会产生于自由”;另一方面,他力主由普鲁士君主政体掌握统一的旗号,进行军事改革,反对欧洲其他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毛奇的军事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大致形成于五十年代毛奇没有论战略和战术的军事专著,但他的大量的军事论文体现了这些 思想他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的他更多的是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毛奇把自己看成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政治分析。
但是这个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在毛奇那里,很少有什么“绿桌战略”——通过谈判达到目标的考虑在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毛奇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 一、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 二、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把老式的铳膛枪炮换成新式的后膛击发枪炮,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铁路和电报不仅克服了以往的给养限制、季节限制和传递限制,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部署毛奇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汽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三、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和执行新的战争计划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毛奇制定了一套所谓“通用指令”,代替以往生硬的“作战命令” 四、进攻,但必须“先思而后行”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而“先思而后行”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要求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可以这样说,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 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五十代年的晋升是惊人的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
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争夺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 1870年,德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
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毛奇继 续驱兵直逼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2 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也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作为“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他在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险 基于伟大的战功和光辉的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颇具意味的是,取得普奥战争的胜利后,俾斯麦升任陆军少将,自此他在公开场合,几乎无一不穿着将级军服,如同后人在他的相片中可见虽然俾相本人并不在战场指挥军队,但他穿着军服,威风凛凛的英姿,却长留后人的脑中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 篇二:二战德国征兵制 二战德国征兵制 征兵制/动员令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
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