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自主阅读弘扬学生个性邵玮001.doc
4页优秀教学案例封面学科: 语文 文题:引导自主阅读 弘扬学生个性作者姓名: 邵玮 工作单位: 赵墩镇郭口小学联络: 86588586 电子信箱:pzxj_123@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者就着重为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提供便利,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报送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引导自主阅读 弘扬学生个性[案例] 一、音乐激趣,促使自主阅读 师:阿炳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下面请欣赏阿炳即兴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师做出放录音的动作,然后突然中止,生莫名其妙。
师:你们会欣赏音乐吗? 生(齐):会! 生:不同的乐曲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师:对,这首《二泉映月》蕴含着阿炳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如果仔细阅读了课文第 5 节,再来欣赏,也许能把乐曲理解得很深学生兴致勃勃,准备阅读请大家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 5 节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轻声朗读,有的在书上圈画,有的看着插图沉思……) 师:读了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阿炳的内心是复杂的许多情感交织在一起 师:是的,谁能把这种“积淀已久的情怀”说具体些? 生:阿炳热爱家乡美景,思念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父,向往美好的生活…… 师:还有其他方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阿炳很聪明,在音乐上才华出众 生:我认为阿炳虽然在人生道路上坎坷不平,但是他非常乐观,对音乐无比热爱,对美好的生活无比向往 师:你是怎样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读第五节最后一句) 生:我想,这首《二泉映月》一定非常优美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边读课文边想象乐曲的旋律 二、欣赏音乐,加深体验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很多东西,下面老师满足大家的愿望,请闭上眼睛,从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中去体验阿柄的情怀教师放《二泉映月》,学生听得入神。
师:听完这首在国际乐坛都享有盛誉的曲子,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生:《二泉映月》不愧是世界名曲 生:我从乐曲声中感受到了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 生:我似乎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 三、朗读课文,升华情感体验 师:音乐课上大家学过,乐曲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决定着曲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我们朗读语言文字同样如此,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 5 节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读这几句话?(出示:“起初,琴声……道路 (一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我根据“琴声委婉连绵”认为应这么读 师: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我觉得第 2 句话没必要读得这么慢,这么低,因为这句话是写作者由琴声所产生的联想 (师故意读第 2 句,作出揣摩的神情 生:对,从这句话中“在赞叹”、“在怀念”、“在思考”三个词可以看出,读得快些有气势 (师出示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话: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这句话怎么读呢? 生:这是个排比句,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用激昂的语调读 师:你来试试看生读) 生:我认为也可用低沉的语调读。
因为琴声不仅告诉人们阿炳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还告诉人们他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幸 …… [案例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过去我在教学这一节时,教师“主宰”的成分多,学生被动学的痕迹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没能得到运用,个性化的理解也未能真正得以体现就最后的朗读而言,学生对轻重缓急的处理,很多地方完全按我的意志决定,纯属模仿性的朗读,并非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 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就着重为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提供便利,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要教师这一学习的“促进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开始,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抓住学生迫切想欣赏乐曲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先自主研读文本,与课文对话,与乐曲对话在初读感受时,学生各有体验,说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乐曲的评价为了展示各自的学法,我有时以“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这一问题加以引导,寻根究底,学生个性化的学法得到了展示。
同时,重过程的新理念在此得以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科教学关注的是人,应该重视学科间的融合,不能过分将重心放在学科本位上本课非常适合语文与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学生在初步学习了第 5 节的基础上,闭目赏乐,再次入情入境,能从跳动的音符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难以描述的意境学文与赏乐的互补,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熏陶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