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大同——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郭孔生《大学语文》课件.ppt
20页退出朗读教学 目的朗读教学 重点朗读背景 简介朗读内容 述评朗读课堂 练习朗读艺术 赏析朗读作品 简介大学·大同礼记朗读资料 链接朗读读听 说写教学目的 返回教学目的 一、认真领会《大学》所提出了“三纲领”和“八 条目”的意思和现代意义 二、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神,树 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的思 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教学 重点 1、正确分析《大学》中的“三纲 领”和“八条目”的现代意义 2、正确分析理解《大同》中 “大 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返回作品简介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 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 化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 圣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儒家 的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 《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 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 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在宋代与《论语》、《孟子》 合为《四书》返回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 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 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希望建 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
可惜 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 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实现“小康”社 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的新思考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 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 述而成此书返回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 作用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即以“明明德”、“亲(新)民” 和“止于至善”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第二段,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即所谓“八条目”自 “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根本,即自我 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至“平天下”,则是这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 的展开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 之“显”;前者可谓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第三段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 成圣,更有强化其统治的根基、巩固其自身的权利的意图在这是我们在 学习时必须注意的大学—内容述评“大同”的内容丰富,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于国家、民族大一统的热 烈追求,这正是秦汉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孔子“叹鲁”为什么过去人们说是周礼尽在鲁国,现在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 不安,鲁尚如此,遑论其余!声声叹息,隐约见到了现实的黑暗与人们 的不安第二段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公 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幼有所 长,老有所养,男女尽力,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而盗贼 不作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可惜 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第三段对于“小康”社会的描述小康”社会虽然不是最高理想,但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儒者认 为是可以实现的这与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虽有距离,但却可在现实 生活中去具体争取小康”衬托了“大同”理想的完美大同—内容述评返回艺术赏析返回一、语言恣肆汪洋 ,铺张扬厉,气势宏伟 ,多用排比,而激情跃 出于字里行间二、大量使用了排 比和蝉联句法,造成了 一种环环相扣、间不容 发的逻辑感和不容置疑 的雄辩气势三、其章法、脉络 ,首尾相应,环环相扣 课堂练习一、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 社会有何异同,有何关系?二、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世界,今天如何评价这种 理想?今后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三、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返回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要实行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 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 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这是一幅美妙的 理想蓝图,但是,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此看来过去的大同社会理想,虽然也是具体的,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 是无法实现的;而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则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 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并且在生产力高度 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今天的建设小康社 会是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古代“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的公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 。
幼有所长,老有所养,人们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 而盗贼不作的一幅极其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 虽然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对“大同”社会的 理想追求,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直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孙中山 和共产主义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而努力,于此可见其思想 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大同理想的实现,要靠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 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才能实现而实现这样的 理想,就要消除阶级,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 丰富,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 一需要” 语言汪洋恣肆、铺张扬厉,气势宏 伟,字里行间跃动激情读听说写1、【读】大声朗读《大学》和《大同》 2、【听】你认为儒家是积极入世思想的中不 足的方面 3、【说】说说你对理想大同世界的认识和看 法 4、【写】写一篇题目为《我理想中的大学》 的文章 返回资料链接返回补充注释 相关图片扩展阅读《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 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 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 “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 的解说。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 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 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 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 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 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 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 位上升为经补充注释《礼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礼记》是中国 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 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 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 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 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 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 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 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补充注释《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 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 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 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 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 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 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 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 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 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 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补充注释《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 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 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 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 》、《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 、《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 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 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 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 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 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 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 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 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 、《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 一定参考价值 返回补充注释•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任 俊华 国际易学联合会网站 )•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社会和谐(李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返回扩展阅读相关图片礼 记名人书简孙中山书《礼记》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