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DIKW模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6325107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DIKW模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常红卫摘 要:基于DIKW模型的历史学习,呈现的是“史料——信息——知识——智慧”递进变化的过程对历史学习开展递级管理、研究,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结构的逐层深化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关键词:历史学习;DIKW模型;层进式学习;知识内化GB1008-1216(2019)01B-0074-03历史学习包含对史料(含数字资源)的收集、研读,并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加以分析、求证,获得有效的知识,形成理性思维、客观评判的能力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从DIKW知识管理模型获得借鉴和启示基于DIKW模型的历史学习,呈现出“史料——信息——知识——智慧”递进变化的过程,即从历史史料开始,以追求历史智慧为最终目的一、关于DIKW模型 DIKW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模型,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资料),分散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等,是对事实的记录,经由原始观察而得到;Information信息,加工处理后有逻辑关联的数据(资料);Knowledge知识,经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理解后,给我们提供实质帮助的有用、有意义的信息,是在特定情境下融入个人以往经验所作出的建构和判断;Wisdom智慧,是在知识应用中,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远见。

      这四个层次,由低至高递进排列,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架构,很明晰地勾勒出在学习中该如何把一个生疏的材料转化为我们自身认知的一部分的运作流程其中,数据是基础,信息是支撑,知识是核心,智慧是灵魂随着数据向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发展,理解的深度在不断增加,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对应历史学习,DIKW模型透过以下的步骤来协助研究及分析:学生首先 从外界获取相关史料,经过筛选、分析后将其转化为自己了解的历史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提炼成可以学习和指导自己行动的历史知识,最后通过知识的内化,发展为核心素养后就升华出历史智慧事实上,这个递进的过程,也体现了学习目标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价值本位的发展二、基于DIKW的教学思路运用DIKW模型,在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习可以设计为以下四个基本环节一)选取汇聚史料从各种途径搜集汇聚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具有一定目的,指向的历史学习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符号等,也可以是实物(图片)、文献、音像、口头史料等,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外考察而得,其中历史课文是已加工过的、体现编写者意志的主要学习资源和平台存在于历史世界的庞大而繁杂的史料,记叙了基本的史事,是历史事实的反映,获取这些史料的方式通常有倾听、阅读、统计、考察。

      倾听,即从别人口中得知信息,是传统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分为被动的和主动的听讲,其中,教师课堂上的讲述仍然是学生獲取历史信息的主要来源阅读,即靠自己阅读历史资料获得,有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统计,即通过系统归纳而统计出来的资料集,把经过调查统计得来的原始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考察,即通过参观得出结论,是一种体验式的实践学习,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二)深度加工信息为了让这些分散的、似乎不关联的史料上升到历史信息这个高度,让其产生价值,被我们所了解,我们就需要找到这些史料的背景和关联,赋予其某些意义,并考察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一则史料被赋予意义的最佳方法,就是将这则史料放在一个具体情景中去解读所谓具体情景,即与这则史料相关联的,特定时空下具体发生的情景 往下进一步学习:1937年12月13日起,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此时,加入背景和历史情景,这个“数据”有了特定表达的意义,经过处理和解释,12月13日成为了有意义的信息再深入学习: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个信息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认识,形成对“12月13日”这个特定日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经历过一连串的深度加工,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三)逻辑建构知识经过加工处理而获得的历史信息,如果是还没被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算是历史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外界的信息只有被学习者接受并经过加工后才能进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的建构式、发现式学习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建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构建逻辑框架,二是联系实际应用对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根据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与关联性、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相关的逻辑体系,主动构建出一个可以让学生理解的关系网,也就是引导学生着眼于历史知识的广度和关联度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深度处理,弄清楚它的全貌及其背后的东西,学生才算真正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比如,学习抗日战争史,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清历史事件的顺序框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按照这个时间顺序,就能看清它发展的不同阶段、互相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再如,依据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特点,横向架构起中日关系、国共关系、国日关系、共日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等知识网当一个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了关联,按照其逻辑关系变成一张知识网时,运用起来也就方便自如了四)导向历史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最佳使用智慧具有非确定性的特点和滞后影响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反复理解实践,参透规律,并懂得随机应变去运用它,最终将学识内化为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智慧是指历史观和方法论,而历史智慧的生成,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对历史知识展开反思性的深度思考和有意义的延伸联系,这样,在关键时刻就可以给我们至关重要的启发和指引读史令人明智,历史涵养人生三、DIKW模型的教学意义把DIKW模型引入教学,可以得出,一切有效学习就是建立在个体“感知、记忆、理解、应用”基础上的“分析、联系、评价和创造”的过程其教学参考价值在于:(一)历史知识和智慧需要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智慧来自学习历史学习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应用历史的过程要获取历史知识就需要通过学习和体验,这是常识但这个“历史知识”是一个广义概念,是知识体系,包含了DIKW模型的四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检索得到与课程目标有关联的史料,并初步感知了解此时,学生获得的只是DIKW模型中的数据,但没有这些基础数据的积累,智慧无从谈起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课内外知悉历史上大量的人和事,接触历史文献和文物,学到历史知识,看似作用不大,但最终形成了对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洞见的智慧要积累,就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大量地阅读经典的历史著作,增长知识,丰富感情,传承精神二)倡导层进式历史学习DIKW模型是层进式的基本结构,层级演进,步步深入层进”是指对知识内在结构的逐层深化的学习,经由感知、记忆、思维的认知过程,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学习目标由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判、创造等不断加深的层次构成,最终指向“三维目标”的高度在层进式历史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好递进式的教学程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逐层深化,其基本环节是:①陈述(即有效传递)基本史實;②对史实理解性分析、联系,形成基本认识;③归纳蕴藏其中的历史规律,尝试评价;④贴近生活的应用,知往鉴今在这样的层进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科思维活动,把外在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历史经验和价值取向三)变革学习内容与模式,促进知识内化学习最核心的东西在于中间的认知转换过程。

      运用DIKW的模型去掌握知识,所呈现的是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转换和内化的过程这必然会带来教学的一系列变革在学习资源日趋丰富多样化的今天,历史知识学习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多维,对历史发展的了解也更加方便,但“知”不等于“会”,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对此,教师可对传统教学的“课上学习课外内化”教学结构进行改革, 思考和 (下转107页) (上接75页)解决好“如何让知识学习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堂”的问题,把历史课堂变成为教师引导下的问题讨论、听证答辩、交流对话、思想碰撞的“思维训练场”当然,转换和内化最关键的是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这意味着教学必须聚焦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化为目的,运用DIKW模型的设计思维来设计学习任务,灵活应用微课资源和移动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问式”重组和多维知识整合,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历史,人人可读可学然而,实践证明,读史观物之人,未必都能掌握历史知识,未必都能从历史中获得经世致用的经验和洞见未来的智慧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有效的历史知识提炼出来,然后透过DIKW模型去逐个破解如此,对历史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田居俭.历史知识、历史经验与历史智慧[J].党的文献,2014,(4).[2]郭元祥.深度学习:本质与理念[J].新教师,2016,(7).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