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doc
15页混合结构一般构造措施1 一般规定1.1 混合结构是指由钢框架、钢支撑框架、混合框架、或钢框筒、混合框筒与钢筋(或钢骨)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组成的结构,可分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和非双重抗侧力体系1.2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和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1.3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3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1.4 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非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6789混合框架结构钢梁—钢骨(钢管)混凝土柱钢骨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土柱6055453525钢梁—钢筋混凝土柱50504030—双重抗侧力体系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16015013011050钢框架—钢骨混凝土剪力墙18017015012050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18017015012050混合框架—钢骨混凝土剪力墙20019016013060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21020016012070钢框架—钢骨混凝土核心筒23022018013070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24022019015070混合框架—钢骨混凝土核心筒26024021016080筒中筒钢框筒—钢筋混凝土内筒混合框筒—钢筋混凝土内筒28026021016080钢框筒—钢骨混凝土内筒混合框筒—钢骨混凝土内筒30028023017090非双重抗侧力体系钢框架—钢筋(钢骨)混凝土核心筒混合框架—钢筋(钢骨)混凝土核心筒160120100——注:1.当混合框架中的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或钢框架采用支撑框架时,高度限值在有可靠依据时可适当防宽。
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水箱、电梯机房、构架等高度 3.双重抗侧力体系非双重抗侧力体系应符合第5条的规定 4.混合框架和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中的钢骨或钢管的延伸高度,不应小于结构总高度的60% 5.非双重抗侧力体系7度的最大适用高度仅适用于0.1g 6.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ⅳ类场地上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1.5 多遇地震时,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中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标准值应满足下式的要求,式中框架部分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应按表1.5取值;框架部分的最小地震层剪力也不应小于按结构整体分析得到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 Vfi≥βVi (1.5)式中 Vfi——地i楼层 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 Vi——地i楼层 的总地震层剪力;β——框架部分的地震层剪力分担率表1.5 框架部分层剪力分担率β的最小值结构体系设防烈度β的最小值双重抗侧力体系8度,9度18%7度15%非双重抗侧力体系7度((0.1g)及以下10%注:当外钢框架设置支撑时,支撑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20(235/fy)1/2(6、7度),900(235/fy)1/2(8度),60(235/fy)1/2(9度)。
1.6 非双重抗侧力体系中,剪力墙或核心筒应承担100%的地震剪力1.7 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中,核心筒高宽比不宜大于121.8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位移限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表1.8的限值表1.8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混合框架结构其它结构钢梁钢骨混凝土梁H≤150mH≥250m层间位移角限值1/4001/5001/8001/500注:房屋高度H介于150~250m时,层间位移角限值可采用线性插值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对于混合框架结构不应大于1/50,其余结构不应大于1/1001.9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满足舒适度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计算的顺风向和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w和αtr,不应超过表1.9规定的最大加速度限值αmax必要时,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和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w和αtr,其结果也不应超过表10.1.4规定的最大加速度限值αmax表1.9 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限值使用功能αmax(m/s2)住宅、公寓0.15办公、旅馆0.251.10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尽量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851.11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宜避免表1.11所列的不规则类型表1.11 平面不规则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扭转不规则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超过1.5倍为严重不规则凹凸不规则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具有急剧不连续性,其有效楼板宽度小于结构平面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以及楼层错层(错开高度大于楼面梁的截面高度)1.12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楼盖应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整体性当楼面有较大开口或为转换层楼面时,应采用现浇楼盖,或在楼板平面设支撑1.13 跨度较大的楼面梁不宜支撑在核心筒连梁及剪力墙连梁上1.14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沿高度变化宜均匀,避免出现软弱层和薄弱层;2 钢框架设置支撑时,支撑在竖向宜连续布置,且宜延伸至基础;3 框架柱沿竖向宜连续布置;4 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核心筒沿竖向应连续布置。
1.15 混合结构沿高度可由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和钢结构等不同材料的构件组成不同材料的框架柱连接处应设置过渡层,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1.16 混合结构的竖向布置宜避免表1.16所列的不规则类型表1.16 竖向不规则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侧向刚度不规则某一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剪力墙、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构件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1.17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确定,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0.1.7确定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烈度后按表1.17确定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钢柱均不分抗震等级表1.17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烈度6789混合框架结构高度(m)≤30>30≤30>30≤30>30≤25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双重抗侧力体系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框架—钢骨混凝土剪力墙高度(m)≤5050~130>130≤5050~120>120≤5050~100>100≤50剪力墙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钢骨混凝土核心筒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70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框架—钢骨混凝土剪力墙高度(m)≤6060~130>130≤6060~120>120≤6060~100>100≤60钢骨混凝土框架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墙四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一混合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框架—钢骨混凝土核心筒高度(m)≤150>150≤130>130≤100>100≤70钢骨混凝土框架三二二一一特一一核心筒二一二一一特一一筒中筒高度(m)≤180>180≤150>150≤120>120≤90钢骨混凝土外框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内筒三二二一一特一一非双重抗侧力体系高度(m)≤80>80≤60>60//钢骨混凝土框架三二二一核心筒一一注:1.表中所指“特一、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2.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4.“内筒”是指表10.1.7中所列各种筒中筒结构中的内筒。
1.18 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应根据构件类型分别按有关标准确定圆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可取1.01.19 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的外框架梁柱连接应采用刚接;楼盖梁宜采用钢梁,与周边框架柱宜采用刚接,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应采用铰接,与钢骨混凝土核心筒中钢骨架的连接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铰接或刚接1.20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度超过100m时,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可设置伸臂桁架,必要时也可同时设置腰桁架,此时应考虑设置伸臂桁架后的内力突变及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21 设置伸臂桁架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由于外柱与混凝土核心筒间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桁架杆件内力增加置伸臂桁架宜采用钢桁架,并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再与外柱连成整体1.22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楼板可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等楼面梁若采用钢梁,楼板与钢梁间应采用抗剪连接件进行可靠的连接,抗剪连接件可采用栓钉、槽钢及弯筋等2 结构计算2.1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应按弹性方法计算2.2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风荷载应按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