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药剂量换算(9月11日).pptx
12页学 海 无 涯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 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 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 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 钧,四钧为石 即 1200 个黍米重 12 铢,两个 12 铢为 1 两,16 两为斤, 30 斤为钧,4 钧为石 (汉代“石”读 shi,后世读 dan) 1 权12 斤,1 斤16 两=250 克(液体 250 毫升), 1 两15.625 克,约 15 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 为斗,十斗为斛 1 斗2000 毫升,1 升200 毫升,1 合20 毫升,1 龠 10 毫升, 1 铢0.650.7 克,1 两24 铢,一钱匕5 铢钱1.5,1,2,学 海 无 涯 1.8 克, 1 刀圭0.5 毫升约 0.5 克,1 撮4 刀圭2 克,1 分 3.94.2 克 1 方寸匕10 刀圭2.74 毫升约 35 克 (金石类药末约 2 克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蜀椒 1 升50 克,葶力子 1 升60 克,吴茱萸 1 升50 克, 五味子 1 升50 克,半夏 1 升130 克,虻虫 1 升16 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 克、中者一枚 15 克, 乌头一枚小者3 克,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 10 枚4 克, 栀子 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 46 克, 枳实一枚约 14.4 克,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克, 厚朴 1 尺约 30 克,竹叶一握约 12 克,梧桐子大(约)黄 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 寸2.3 公分,1 尺23 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 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 “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 1 两为今之 15.625 克,1,3,学 海 无 涯 斤为 250 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 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 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 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 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 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 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 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 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 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 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 为炙甘草 2 两、干姜两半、生附子 1 枚(破 8 片),按古今 折算,取原方 1/2 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 30 克, 干姜 23 克,制附子 60 克(生附子 1 枚,大者 2030 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 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 510 克, 干姜 69 克,炙甘草 6。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 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 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 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4,学 海 无 涯 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 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 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 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和感佩! 60 年代中期,他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 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 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 药有 100 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 病人,在协同西医进行抢救时,绝大部分西医放弃治疗, 而他单用中药,一剂附子用到 200 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 用 3 剂,附子总量达 500 克以上,使这些现代西医宣布死 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他把此方定名为“破格救心汤” 80 年代以后,他把六经主方及常用金匮要方,唐 宋以前久经考验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 订剂量,置于案头,以备检索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 命力!仲景上承内难,博彩百家,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理论体系。
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 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仲景 六经辨证之法,使我们洞悉病机,见病知源,以病机统百 病,则百病无所遁形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仲景著作,学,5,学 海 无 涯 以致用,反覆实践领悟,是中医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 高中医整体素质的唯一途径 古老的中医学经历了 4 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经受了近 百年凶涛恶浪的摧残,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并且在 21 世纪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奋,前途是光明的,但 中医的现状却是令人忧虑的 常见不少中医大学生,走出校门即对中医丧失了信 心,而改从西医个别中医硕士、博士厌倦中医,另找出 路,青年中医不敢用经方治病,用西医的观点套用中药, 见急症、重症、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医院放弃了急症 阵地,连省级中医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满了输液瓶凡此 种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中医学院的教学方法大有问 题,中医后继乏人情况严重,实在应该大刀阔斧加以改 革!要打破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把伤 寒金匮的理法方药的精髓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强调学以 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必要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家现身 说法,以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具有独当一 面、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
不要让西医客串 而喧宾夺主,中西医并重的教学方针,衹能培养不伦不类 的“半瓶醋”要在短短 5 年内,学好学透中医实是难事 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单位换算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 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6,学 海 无 涯 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 9 克(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 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又说:“古方 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 3 克(一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亦有类 似的记载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 60 80ml 为宜”等 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 一两为今之 6.69 克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 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 两折为今 13.92 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 1.克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 15.6 克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 248 克(一两 合 15.5 克),新莽时期每斤合 238 克(一两为 14.875 克),东 汉每斤合 220 克(一两为 13.75 克)。
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 物考察准确得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该 “权”为东汉国家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衡重器具现 按其系列实际称量下来,汉代 1 权为 12 斤,1 斤=16 两 250 克,1 两15.625 克为方便计算,常约等于 15 克7,学 海 无 涯 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 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 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 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 麻黄汤用量基本一样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 枚 我们换算时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 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 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 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可告诉大家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 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
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 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 常用量是 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 就可 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当地的用药习惯,又 符合经方的用量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 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8,学 海 无 涯 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 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 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 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 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 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曰许令三服尽若病重 者,一曰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 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 三两的用量就是 135 g,甘草 90 g 大枣 36 枚,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 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 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 分之一。
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点 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 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 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9,学 海 无 涯 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 125 g,黄芩 45g,人参 45 g ,半夏 50g,甘草 45 g,生姜 45 g,总量 355g,加大枣 12 枚,用水 2400 ml,先煮取 1200 ml,去渣,煎至 600 ml,每服 200 ml 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 24 g,黄芩 9g, 人参 9 g ,半夏 9g,甘草 9g,生姜 9 g,总量 69g,加大枣 4 枚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 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 4 枚?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 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 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 16 两归斤的一两,实折 今 31.25 克,去掉尾数,则为 30 克。
鸡子大一块石膏,今 曰实秤为 50 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 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 白虎汤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 姜春华先生曾开玩笑说:“可能汉代鸡蛋比现在小,但 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 如今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g”(公克)为单位的公 制 十六进制与公制单位换算:,10,学 海 无 涯 1 市斤(16 两)0.5g500,1 市两31.2510 市 钱 1 市钱3.12510 市分,1 市分0.312510 市厘 为方便以克记量,规定统一采用近似值换算: 即一两(十六进制)=30 克,一钱=3 克,一分=0.3 克,一厘 =0.03 克 汉代“一升”在中国大陆的考据约是现在公制的 200ml (cc),一般都是把“伤寒论”原方用量“两”当“钱”换算,曹颖 甫是把“一两”当“二钱”换算!只要比例不变,药量随病的轻 重调整! = 这个算法应该是错误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