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6980022
  • 上传时间:2022-08-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7.3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基础知识梳理】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代表: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___________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__________的形势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__________、左宗棠等为代表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5.影响:迈出了中国__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__________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________;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____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______________》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__________、变法图存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戊戌变法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________________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归纳总结]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细讲重点】主题一 “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实证史料一 ①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解读 史料一说明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史料一出处中的人物是理解本史料的关键①处划线信息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②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③旧有思维定势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解读史料二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失败的原因,省略号是将史料二分层的关键符号②处划线信息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③处划线信息中“旧有思维定势”指“中体西用”思想,整句话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史料三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④“治末而亡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⑤果足恃欤?”——《中国近代化探究》解读 史料三反映了当时部分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反思把握关键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划线部分即为本史料的关键句④处划线信息体现了“中体西用”在逻辑上的荒谬;⑤处划线信息可译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是什么?  2.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史论归纳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2.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主题二 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史料实证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①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解读 史料一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①处划线信息表明康有为推崇的政体是三权分立式的君主立宪制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②“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解读 史料二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既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又没有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特点史料的开头和结尾一般是统领性或总结性的语句,往往是史料的核心,本段史料的解读可用此法②处划线信息表明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设想是什么?  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根据所学,并结合史料二,说明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史论归纳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真题演练】明考情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12年T41,近代中国的近代化问题2013年(卷Ⅰ)T29,维新思想与近代化的关系(卷Ⅱ)T40,相对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14年(卷Ⅱ)T24,分封制、礼乐制2015年(卷Ⅰ)T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卷Ⅱ)T28,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化2016年(丙卷)T28,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丙卷)T29,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乙卷)T40,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析典例                   例题 (2016·全国丙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思路点拨]定位知识维新思想——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解读题干信息:“甲午战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主旨:“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辨析选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 C练真题1.(2016·全国丙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4.(2013·安徽文综)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