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的鸭蛋 (2).doc
6页《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同时通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是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3、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四、教法学法分析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给加线的字注音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2)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藉:____________________(3)释义并造句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yān,méi,xiàn,huánɡ;(2)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3)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2、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4、全班齐读课文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及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学生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教师总结: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五、布置作业:仿照本文开头进行习作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 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断,其余学生评点选出优秀的习作二、学生齐读课文(2~6),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1、学生品读课文,就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2、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多媒体显示)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3、学生自由选例品味评析:示例:(1)“我的家乡是水乡高邮大麻鸭是着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一段多用短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3)“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段话初读,觉得很平淡,但细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4)“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6)“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7)“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4、教师总结: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5、学生齐读所评析的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 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