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咏物诗浅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63295147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咏物诗浅谈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历代使人几乎都有涉及《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清代俞琰在《咏物诗选·自序》中说:“古之咏物,其见于经……至六朝而始,以一物命题,唐人继之,著作益工,两宋、元、明承之,篇什愈广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诗的特点就在于借物抒情言志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非常确切地说明了咏物诗的特征历代的咏物诗多的数不胜数,然而仔细搜求研究一下其风格也不尽相同就其写作的意图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身陷囹圄的骆宾王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诗句吐露“患难人'”的心声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象征意象陆游的千古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脍炙人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整首诗完全采用拟人的手法,着力写竹的神韵和品格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再看诗人笔下菊的形象和神韵先品味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透露这诗人的革命抱负和战斗精神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借物言志抒怀的传世精品。

      此类作品数目最多在鉴赏时,一要分析意象,欣赏作者对所用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描摹,二要体味描摹过程中诗人的情感 第二类,借物讽喻以嘲讽劝喻的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比如《诗经》里的名篇《硕鼠.》《伐檀》下边我们以唐代诗人罗隐的《蜂》和曹邺的《官仓鼠》为例简要分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再看《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诗的隐喻意是十分清楚的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第三类,借物喻理。

      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他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他的另外一首《琴诗》也很典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第四类,作者没有明确寄托的咏物诗比如唐朝诗人骆宾王《咏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是他7岁所作,骆亦因此被目为“神童”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并非因为它思想深刻,蕴含哲理,而靠它的清新欢快的语言和自然、真切、传神的描写色彩鲜明的画面以及鹅的动态的可爱形象,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妇孺皆知诗人以大胆夸张,瑰奇的想象,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贺知章的《咏柳》也是如此,你看诗中的描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写整体,用碧玉来突出其颜色美二句写柳枝,用“绿丝绦”突出你轻柔美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的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三四句又构成设问句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来表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抒发作者的情感 我们在鉴赏咏物诗的时,要注意它常运用的写作技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由上面所举例子和分析不难看出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