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救援效率的提升路径——从体系构建到技术赋能的系统性优化.docx
13页论救援效率的提升路径——从体系构建到技术赋能的系统性优化救援工作是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工程,其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发,从地震、洪水到火灾、坍塌,每一次灾害都在考验着人类的应急响应能力在2023年土耳其地震中,部分国际救援队因信息不畅、协调不力导致“黄金72小时”内未能抵达核心灾区;2021年河南暴雨中,民间救援力量因缺乏统一调度出现“扎堆救援”与“救援真空”并存的现象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救援体系中存在的短板,也凸显了提升救援效率的紧迫性救援效率的提升绝非单一环节的优化,而是一项涉及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资源调配、人员能力、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从“单一作战”向“协同联动”跨越,最终构建起“反应迅速、精准高效、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救援体系当前救援工作面临的效率瓶颈,首先体现在体系化建设的滞后性长期以来,我国救援体系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消防、武警、医疗、民政等部门在救援行动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例如在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中,消防部门负责灭火,环保部门监测污染物,医疗部门救治伤员,但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对灾情态势的判断存在差异,导致救援力量部署出现重复或遗漏。
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救援资源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响应速度同时,应急预案的“纸上谈兵”现象也较为普遍,部分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未充分考虑地域差异、灾害类型变化等实际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预案难以有效落地,导致救援初期陷入混乱此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救援效率,例如对于民间救援力量的资质认定、责任划分、权益保障等缺乏明确规范,使得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时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技术支撑的不足是制约救援效率的另一关键因素在灾害监测预警阶段,传统监测手段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数据传输延迟等问题,难以实现对灾情的精准预测以山洪灾害为例,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缺乏水位、雨量实时监测设备,往往在灾害发生后才接到报告,错失了最佳转移时机在通信保障方面,重大灾害极易导致基站损毁、通信中断,而现有应急通信手段如卫星、移动通信车等存在设备数量不足、覆盖范围有限、操作复杂等问题,难以满足灾区大规模通信需求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中,部分震中区域因通信中断,救援队伍无法及时获取被困人员信息,只能通过人力徒步侦察,极大延缓了救援进度在救援装备方面,我国救援队伍仍以常规装备为主,智能化、专业化装备配备不足,例如用于废墟搜救的生命探测仪、机器人等设备数量有限,且部分设备依赖进口,维护成本高,操作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装备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资源调配的低效同样是救援效率提升的“拦路虎”救援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当前资源管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各地区资源数据库未实现互联互通,导致资源底数不清、分布不明在物资调配方面,缺乏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往往依赖经验判断,容易出现“急需物资未送达、非急需物资积压”的问题某次洪灾救援中,某灾区急需冲锋舟,但因物资储备信息未及时更新,调度的冲锋舟在途中才发现已被损坏,不得不重新调配,浪费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在人力资源方面,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层救援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对复杂灾害环境的处置能力不足;同时,跨区域救援力量协调机制不健全,异地救援队伍对灾区地形、风俗、资源分布等情况不熟悉,到达后需要时间适应,影响了救援效率社会协同机制的缺失也削弱了救援整体效能救援工作不仅是政府和专业队伍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但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存在“无序化”问题,民间救援队、志愿者、公益组织等缺乏统一调度,容易出现“一窝蜂”前往灾区或“盲目救援”的现象在某次地震救援中,多个民间救援队自发前往灾区,但由于未与指挥中心对接,导致交通拥堵,反而影响了专业救援队伍的通行此外,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据调查,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灾害发生时,多数群众缺乏基本的逃生、自救技能,只能被动等待救援,增加了伤亡风险。
提升救援效率,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高效的顶层设计,完善救援体系的“四梁八柱”这需要从法律法规、指挥机制、预案体系三个维度发力,为救援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加快制定《应急救援法》,明确各部门、各层级在救援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规范救援行动的启动、响应、终止等程序,同时对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为民间救援力量“正名”“赋能”例如,可借鉴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的经验,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灾害管理体制,明确首相在重大灾害中的指挥权,以及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具体职责,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救援体系指挥机制的优化是提升救援效率的核心环节应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军地协同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灾情信息、资源信息、救援力量信息的实时共享该平台应集成气象、水利、交通、医疗等多部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灾情态势图,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建立的“国家事件管理系统”(NIMS),实现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标准化指挥与协调,在历次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可结合实际,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中心的权限与职责,确保救援指令“上传下达、横向联动”畅通无阻。
同时,应推行“扁平化”指挥模式,减少中间层级,赋予现场指挥员更大的决策权,避免“层层请示、层层审批”导致的时间延误预案体系的科学化是确保救援行动有序开展的前提应改变“一刀切”的预案编制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灾害(地震、洪水、火灾、危化品泄漏等)、不同区域特点(城市、农村、山区、沿海等)、不同规模事件(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制定差异化、专项化的应急预案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吸纳专家、基层救援人员、社区代表等参与,确保预案内容贴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预案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组织演练,根据演练结果和实际灾害应对经验,及时修订预案内容,实现“预案—演练—评估—修订”的闭环管理例如,浙江省针对台风灾害频发的特点,建立了“台风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系统”,每次台风过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预案中的风险排查、人员转移、物资调配等环节进行优化,使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技术赋能是提升救援效率的“硬核”支撑,需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救援工作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救援”体系在灾害监测预警阶段,应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监测等方式,实现对灾害隐患点的全方位、实时化监测。
例如,在山洪灾害易发区部署水位、雨量、土壤湿度等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转移争取宝贵时间四川省在2023年建立了“地质灾害智慧监测系统”,整合了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成功预警了多起地质灾害,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通信保障是救援行动的“生命线”,必须构建“全域覆盖、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体系一方面,应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建设,为救援队伍配备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Mesh自组网设备、无人机中继设备等,确保在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例如,在“三断”(断电、断网、断路)情况下,无人机搭载通信基站可快速飞临灾区上空,恢复局部通信;Mesh自组网设备可实现节点间自动组网,无需依赖基站,满足救援队伍现场通信需求另一方面,应推动通信资源的整合共享,建立应急通信“绿色通道”,在灾害发生时,优先保障救援通信需求,协调电信运营商临时调整网络资源,确保灾区通信容量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是提升救援指挥效率的“大脑”该系统应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灾情信息、资源信息、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等,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灾情态势研判、救援力量调配、物资需求预测、最优路径规划等功能。
例如,在地震救援中,系统可根据震中位置、震级、人口密度、建筑结构等数据,快速评估受灾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生成救援力量部署方案;根据交通实时路况和物资储备点分布,规划最优物资运输路线,避免拥堵深圳市建立的“城市应急智慧指挥平台”,在2021年“6·14”盐田区暴雨救援中,通过实时分析积水点、被困人员位置、救援队伍分布等信息,精准调度救援力量,使救援时间缩短了30%以上无人化装备的应用是提升救援效能的“利器”,可大幅减少救援人员风险,提高作业效率在灾情侦察方面,无人机可快速进入危险区域,通过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实时传回灾区影像,识别被困人员位置;在废墟搜救方面,蛇形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可深入狭小空间,搭载生命探测仪寻找幸存者;在物资投送方面,大型无人机可向交通中断区域投送食品、药品、救生设备等物资例如,在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使用的“翼龙”无人机,对灾区进行了大面积侦察,发现了多处被困人员点,为精准救援提供了关键信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无人化装备的研发与配备,推动装备的国产化、智能化、模块化,提升装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是提升救援效率的“软连接”,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实现救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建立“全国一盘棋”的救援资源管理体系是基础应整合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救援资源,建立统一的救援资源数据库,涵盖救援队伍、物资储备、装备设备、专家库等,实现资源信息的“一网统管”数据库应具备实时更新、动态查询、智能调度等功能,例如,当某地发生灾害时,指挥中心可通过数据库快速查询周边地区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情况,根据灾情需求就近调度资源,避免“远水救近火”同时,应建立救援资源的“分级储备”机制,国家储备重点应对全国性、特别重大灾害,地方储备应对区域性、一般性灾害,企业储备和社会储备作为补充,形成“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多元储备格局动态调配机制是确保资源精准对接需求的关键应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救援物资智能调度平台,实现物资需求、储备、运输、发放的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在灾害发生后,平台可根据灾情评估结果,自动生成物资需求清单,匹配最近的物资储备点,规划最优运输路线,实时跟踪物资运输状态,确保物资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灾区例如,在疫情防控中,部分城市建立的“防疫物资调度平台”,通过整合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医疗机构等数据,实现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的精准调配,这一经验可借鉴到灾害救援中对于人力资源,应建立救援队伍“统一调度、属地管理、跨区域支援”机制,明确各级救援队伍的调用权限和程序,当本地救援力量不足时,由上级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异地救援队伍,并提前向救援队伍提供灾区地形、风俗、资源等信息,帮助其快速适应环境。
军地协同、区域协同是提升救援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军队和武警部队具有反应迅速、装备精良、突击力强的优势,是救援的“拳头力量”应完善军地协同机制,建立军地联合指挥平台,明确军队在救援中的任务分工和指挥关系,加强军地联合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军队和地方救援力量密切配合,发挥了关键作用区域协同方面,应建立跨区域的救援协作机制,相邻地区可签订救援合作协议,共享救援资源,开展联合演练,当一方发生灾害时,其他方可迅速提供支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建立了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在近年来的灾害应对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人员能力与专业素养是提升救援效率的“核心动力”,需要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救援队伍体系是基础应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补充专业人才,配备先进装备,提升其应对复杂灾害的能力同时,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专业救援队伍,针对危化品、电力、通信、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