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建筑与空间教育意蕴的挖掘与实践转化.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662524
  • 上传时间:2021-1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6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校建筑与空间教育意蕴的挖掘与实践转化 蒋敏杰 许?摘 要 赋予学校建筑和教育空间以文化熏染与教育理解,是现代学校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以教育元素构建校园建筑文化,具有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建筑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空间范畴中彰显文化魅力、内涵与育人价值;二是指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面向学生,即以儿童视角打造学校,尊重儿童的发展天性,契合不同年龄特点以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小学的建设为例,探讨学校校园建筑整体设计与空间细节打造,从建筑文化和儿童体验的融通性出发,挖掘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的教育意蕴,开发和转化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关 键 词 学校建筑;教育空间;教育意蕴;文化价值G41文献编码 A2095-1183(2018)10-00-05从个体的经验感知或是科学研究的证据看,人的认识、行为及意识等发展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因而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统一体[1]我们以往比较关注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学校的一树一木、一窗一栏、一字一画等均极力体现教育与文化熏染的功能价值,却较少关注建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注重“实用性”,“固定的教室+走廊+操场”是学校的普遍样态。

      到了今天,建筑的功能和意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开发一种跳出简单功能主义巢穴的建筑,使用者的福利就必须予以关注[2]学校建筑不再仅仅是遮蔽场所,而更是之所以称为“学校”的学习空间,[3]于此,充分挖掘学校建筑对儿童认知、品格形成的育人价值,从“活动”“学习域”“组织学习”“文化体验”等视角思考建筑设计,以满足教学实施及儿童多维发展等需求,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关注的课题为儿童的成长提供适切的空间,让儿童在“成人”中理解教育成长,这是学校建筑教育意蕴回归的重要探索我们认为,具有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建筑体现办学理念,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凸显校园文化的魅力;[4]二是指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面向学生,即以儿童视角打造学校,尊重儿童的发展天性,切合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发展规律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小学——荆川小学①北依陈渡草堂,毗邻荆川读书处,以当地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唐荆川之名命名唐荆川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经世致用”“实学”“本色”和“真精神”等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治学理念和精神财富学校立足于校园建筑整体设计与空间细节打造,在教育、建筑、儿童文化等多维视角融合中,挖掘唐荆川先生教育精神内涵,从建筑文化和儿童文化融通性出发,探索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的教育意蕴。

      在新校舍的设计中,着力让建筑与校园空间弥漫教育的气息,体现空间创新、环境育人、空间文化与人文关怀,用教育元素点亮校园建筑文化一、賦予学校建筑以教育的人文高度建筑现象学认为,任何建筑都是有精神的学校建筑空间中体现着历史积淀,凝固着社会文化、物化着学生生活学校建筑中所蕴含的学校历史、办学理念等,都是“这一所”学校建筑透射出的独有文化无论是地域的建筑特色,抑或是学校的建筑风貌,都会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每天浸润其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熏陶[5]1.文化熏染(1) 反映历史文化印记学校历史文化是学校建筑与空间设计之魂学校在新校舍设计中,以“荆川文化”为主线,从各个维度展现学校“人本教育 济世情怀”的办学理念,让勤朴践行、自强求真的“荆川精神”浸润整个校园学校以南北主轴线为基,按三个发展时间节点,将学校百年的发展历史串联,形成文化长廊;以学校各区域景观、功能室为点,与校史馆融合,充分展现学校发展中厚重的历史积淀;以“自强”校训为核心,建筑设计中融入横纵式大面积立体公共区域,让每一面墙壁诉说学校的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发展脉络,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兼具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2)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学校建筑必然附着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

      学校充分挖掘荆川文化,结合常州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中式型制,使学校充满江南水乡典雅幽静、富有内涵的园林气息,成为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并反映本地文化的学校学生在学校中生活,恍如沉浸于历史场景下,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交相辉映,使学生身心俱静,安逸求学2.以美育人一些学校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和肤浅造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庸俗化,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缺失,审美品位下降因此,我们新校舍建筑设计中,特别注重建筑的审美功能,让颜色、温度、采光、材料、触感都能与学生的身体交互中式的整体风格,静静淡雅,适于学生静心研究;内部多彩的墙面设计,使学生置身童年的世界;室内大空间设计,有的围圈而坐,有的动静分离,有的随意而憩,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场所,每个区域都成为发现、创造、欣赏美的地方同时,建筑本身也是一种美,如门厅开阔跃层式设计,彰显师生拥有开阔的视野,环绕装饰以荆川故事雕刻、学生作品设计,是古与今、古典与现代的唯美结合内侧小舞台布置,给学生留下动态展示自我美、欣赏他人美的空间校门开阔大气,简约线条的设计,灰白颜色的对比,显现出历史的厚重,底蕴的深厚正是这样的物型环境设计,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品位。

      3.个性展现如果把诗学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迁移运用到学校建筑,那么,学校建筑已经从早先的无我之境——仅仅是解决教学的“房子问题”,升格为审美主体的有我之境——凸显学校独特文化气质新校在建设之初,就依据唐荆川文化,在校门入口处设计铺设“八桂大道”沿袭荆川先生读书处的淡雅娴静之风,荆川先生坚毅之志,校舍建筑线条干净利落,采用灰白两色作为主体建筑外墙选色,辅以墨绿色进行点缀教学楼间“文苑”“武院”的景致创设,展示着荆川先生的文韬武略俯视校园建筑,犹如在讲述荆川先生自强不息的一生,再现创校之初白衣庵学堂的古朴典雅,向人们讲述着学校发展的一路艰辛历程学生在院落间学文习武,彰显着学校“崇文尚武 正德健体”的培养目标二、赋予学校建筑以教育的生命温度学校建筑与校园空间展现每个学习者的气度、视野,体现设计与建造者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的关怀学校建筑设计与创新,融入教育的意蕴,渗透学校育人目标的开发与转化,以儿童思维发展、品格养成为核心,走出成人思维,使学校建筑契合儿童成长1.从儿童立场来设计现代建筑理念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学校建筑设计理应以儿童为出发点,服务于儿童的学习需求[6]因此,学校在内部相关设施、设备的设计上,以儿童为核心,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从儿童成长的视角规划与设计。

      比如楼梯的设计,以儿童的步幅为准,让儿童踏之可及;洗手池以儿童的身高为准,让儿童触手可及;互动作品墙的高度,以儿童的高度为准,让儿童目之可及;班级桌椅人体工程设计,以学生的身高动态调整,让儿童坐之可及……如此,校园生活设施围绕儿童设计,为儿童的活动与生活提供了最为便捷支持同时,校园的整体色调清新、活泼,在公共活动区域,色彩使用上更加注重童真、童趣如读书角、互动演示区等,布以卡通人物,配以抱枕、坐垫,以符合儿童走走停停的特点操场、走道地面,设计童趣化的运动格子、荆川故事、文明公约棋盘等,让每个孩子随处可游戏,随时可运动,随心可学习2.从教育的功能来开发让校园空间与儿童共同成长,这是一种寻找与创意,教育的价值就是在寻找与创意中呈现变化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让每一处教育空间都承载起学校教育的理想,丰富每一面墙的内涵[7]为此我们特别突出建筑与空间设计中的教育功能开发1)建筑中教育空间的利用实用性与教育性往往会产生矛盾,这也是考量学校育人理念内化与落实的标准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注重儿童天性释放与教育引领的融合,用课程串联起建筑空间,努力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比如在景观设计中,将学校布景与校园生活融合,形成整体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校园环境,增强交互性;在学校不同楼层分别设置大面积的游戏空间,由交互式触摸电子屏、车航模等组成的互动创想空间,阅读空间,视听空间,表演空间等,增强教育性;邀请专业人士共同开发护牙课程,设计爱牙体验室,以荆川文化为核心开发荆溪课程,设计荆川文化馆,开发阳湖拳武术课程,设计武术展示区,提升课程功能;设计学校冥想步道,开发小型种植园地等,在教室周围公共空间形成或赏、或游、或学习的自主空间2)走廊空间文化的拓展走廊过道文化的重点应在于知识广度,建设中应体现匠心之美、人文精神和儿童情怀,其关键在于要让孩子喜欢[8]通常,可分为知识拓展型、自主学习型、交流展示型三种附小在设计中,每个楼层都会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教室的特点,利用墙面与地面,设计不同的主题情境,打造开放的走廊空间文化比如科学专用室周围,设置生物标本展柜,科技知识展板,为学生体验自然,激发兴趣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普通教室及连廊,结合节假日主题文化体验,设置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作品;利用教室周围空间设置小型舞台,提供相关设备,作为学生自主成果交流的中心,召开相关研究发布会。

      3)学校功能教室的设计学科功能教室面向师生互动学习进行设计,既作为专用活动室,更是各学科研究与活动的专用室比如数学学科,我们将数学实验室,器材呈列室,学科教学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让儿童一站式体验数学的研究过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研究“场景”中,激发兴趣,提升交往能力阅览室与语文学科教室整合,阅读欣赏、主题班会、学科实践活动等,打破“秧田式”座位,采用“沙龙”方式,实现“读”“思”“议”“说”的融合于此,功能教室不再单一地指向“教室功能”,而更注重课程综合,重在环境文化的塑型及课程意识的建立,使学校功能教室达成“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的融合三、赋予学校建筑以教育的互动广度校园生活是师生双边共时共生的成长过程,富有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能通过空间设计,提升师生对话的机会与平台,让师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同时,儿童参与到空间设计中来,使学校建筑成为儿童创意的对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学生、建筑之间的关联1.让儿童参与设计学校建筑设计,让儿童参与其中,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校园建设,而不仅是静观与等待让每个儿童表达自身的诉求,发表自身的见解比如学校在校园建设中,就通过开展“童眼看新校”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新校参观,听取学生代表的相关建议,充分让孩子参与到学校设计中;在校园文化布置中,发动学生参与空间创意设计,组织学生用儿童的作品装饰校园空间,提升童趣;为丰富儿童视角,组织开展了“艺术节汇演”“儿童才艺专场秀”“教室大变脸”等活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校园布景,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学校设计,使学校建设与教育空间更贴合儿童。

      2.让教师参与设计学校建筑设计,需要老师们参与,用教育者与儿童视野规划教育时空一方面合理利用环境布置的美观性、教育性,形成良好的办公环境;另一方面凸显儿童化视角,突出办公室的文化品味事实上,教师的创造力是丰富的,有的办公室主打科技,星空浩瀚;有的主打传统,文墨书香;有的主打跨界,沉稳中带着欢快……办公室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情意教室的布置,教师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英伦风格、宣传板画的设计,教师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如此,平面与立体相结合、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办公及教学文化设计展示出教师独特的创意和人文魅力3.让家长参与设计学校建筑设计,同样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在规划设计之初,学校畅通家长献计平台,广泛听取家长对未来校园的建议,让每一位家长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份子,参与到学校设计中比如,对于校园内行走步道的建议,家长提出校园道路既要有主干交通,同时也要有园林中曲径通幽的小道,减少交叉道路设计,让孩子有恬静的活动、读书处因此,校园景观及路线规划时,我们以古典园林为参照,形成多通路的建设方案四、赋予建筑以教育的理解深度打破建筑空间壁垒,促进师生互动交往,开放式的校园建筑设计与应用是学校建筑突破封闭空间布局,实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