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多元文化的文化涵化与社会发展.docx
14页延边多元文化的文化涵化与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文化涵化;社会共生;社会发展)01002705[收稿日期]2016-06-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项目编号:14ZDB1091全信子,女,朝鲜族,延边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境民族文化研究;2杜国川,男,延边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延吉133002)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一个族群文化与另一族群文化接触变迁的过程,被称之为“涵化”涵化指的是这类现象:不同的数个群体或者个体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彼此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以致改变了原有文化模式的现象[1](147〜152)即不同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会相互借位吸收,对另一方的文化特质逐步肯定,使文化的相似性不断增加,从而使其原有的文化发生变迁或变异延边地区作为朝鲜族、汉族及满族等多民族聚居区,虽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但在长期交往和交流中,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接触,产生了文化涵化现象,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和谐局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之所以能获得“民族团结模范州”四连冠桂冠,除了有其历史因素、政策因素之外,更有其文化涵化因素。
这种文化涵化现象形成了延边复合多元的人文特征,促进着东北亚地区的和谐、共生及发展一、族源记忆与多元文化图们江流域虽为多民族地区,但从其文化序列上看,先住民是满族闻名遐迩的“安图人”就是满族的先祖连绵的长白山贯穿延边大地,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适合于狩猎民族生活,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交替流淌中,满族文化更加丰富和发展,成为延边地区多元文化的一条主线先秦时期满族祖先肃慎人便在此生活,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小营子古墓群、新兴洞墓群、金城墓群、石岘墓群等,都是古肃慎文化在延边的例证公元7世纪H人,建立渤海国,琏春市杨泡满族乡渤海国城的遗址萨其城、三家子满族乡八连城遗址、敦化六顶山敖东城遗址、和龙西古城中京显德府遗址等,更加丰富了延边满族文化的内涵辽、金时期,“完颜女真”、“长白山女真”作为延边地区的主要族群,留下了“长东古城堡”、“城子山山城”、“海兰古城”、“罗子沟古城”等女真遗址清朝统治期间,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延边,加强中朝边境的管理,1714年在延边设立第一个官衙一一琦春协岭,置军、置民、设防,从宁古塔南下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成为延边最早的居民随着满族人口逐渐增多,延边地区各城镇、地点、江河都打下了满族文化的烙印。
中原文化虽然较早地波及到图们江流域,但直到1409年,中原王朝才在延边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即军政合一建制的地方性政权――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对辖区的管理,主要采取派驻兵或巡视的方式,因此,汉民涉足于延边应是明代到了清朝,其统治者为保护满洲“龙兴之地”及资源,对东北实施了封禁政策,严禁关内汉民流入东北地区然而,尽管如此,由于生活贫苦,灾害连连,山东等地居民为了生存而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闯关东”也就由此而来直至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为加强辽东地区的防御,迫不得已对东北地区开禁,随之再次形成移民浪潮民国时期,山东地区天灾人祸,人口压力增大,军阀作乱,东北张作霖当局招垦,政局相对稳定,山东移民数量激增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东北,修筑铁路、军事要塞,发展重工业,采伐矿产、林业资源,从关内大量招募、诱骗、虏获劳工,这一时期每年有近90万劳工迁移,仅1927年至1937年内地人口迁移到东北的就有741万[2](1408)解放后,由于东北约80%的居民由关内迁来,与关内的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以亲属关系为纽带,自发进入东北的不计其数,形成了建国后最大的移民潮总之,延边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满族,而关内汉民则不断“闯”过北封关隘陆续来到延边,成为延边多元文化的基点。
而作为迁入民族的朝鲜族,作为外来文化的代表者,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由于中朝两国唇齿相依,隔江相望的地理优势,自明代初期,生活在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经常到朝鲜庆源进行互市,开始了货物流通,以各取所需后随着货物交易规模的扩大,逐渐扩展到会宁、钟城等其他地方随着中朝互市交流的频繁,同时伴随着彼此文化交流的增加图们江、鸭绿江流域的女真人,既受汉文化的持续影响,也由朝鲜文化及风俗所濡染,边民间逐渐出现了通婚现象[3](64〜69)19世纪后半期,随着朝鲜北部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为了生存,朝鲜边民纷纷“犯禁”迁徙到我国图们江以北,由此两国边民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推行了“移民实边”的方针策略,以加强边防,但招募到延边的汉民远远不能满足“移民实边”之需,就首肯了早已在图们江北岸开垦、生活的朝鲜移民的存在1885年,清政府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管理朝鲜垦民,在珲春建立了“越垦总局”同时清政府划图们江以北长约七百里,约四五十里的区域为朝鲜垦民“专垦区”,优待和安抚朝鲜垦民1910年“日韩合并”后,很多朝鲜的抗日志士逐步来到延边建立反日根据地,陆续建立了朝鲜族学校,培养反日人才,并在村里组织宗教及反日团体,为延边多元文化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满族作为东北古老的民族,世代居于“白山黑水”之间,创造了满族文化,形成了长白山文化体系,并以其“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自在形式,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内涵随着历史岁月的变迁,满族文化虽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甚至被同化但是,在延边的多元文化中,处处可见满族的文化遗留如地名珲春即满语的“边防”、敦化为“风口”、布尔哈通河为“长满柳树的地方”之意朝鲜族文化作为移民文化,在形成长白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朝鲜族自古便以长白山为“灵山”,其文化包含着很多与长白山相关的传说与痕迹延边朝鲜族主要聚居区的很多地名,如药水洞、龙水泉、南道村、北道村等,都是朝鲜族移民的历史见证不仅如此,朝鲜移民将朝鲜半岛的水稻栽培技术逐步引入延边,形成了延边的水稻文化,并逐渐推广到东北各地自19世纪末,朝鲜垦民便开始在我国边境种植水稻,主要集中在图们江北岸钟城崴子(今龙井市光开乡光昭一带)到1900年,在龙井以东海兰江畔的瑞甸平原和智新大教洞附近开始试种水稻,然后逐步扩展到延边各地[3](64〜69)目前,水稻农业已经成为延边农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以上的族源记忆,形成了延边社会的多元文化模式多元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中,在各自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也相互寻求着沟通与和睦共生。
这种独特的以汉族、朝鲜族、满族为主要族群杂居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背景,形成了延边多元文化的格局并且,各族群在社会交互过程中,也促进了文化的涵化与整合二、文化涵化与整合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是不同民族长期接触交往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相对论学派赫斯科维茨将其定义为“是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也就是说,涵化是指不同民族之间持续接触交往而引起原有文化形式或结构变迁的现象其中涵化的过程包括: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接受文化一方的成员可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文化的结合,涵化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融合和接受的过程另一方面,涵化在本质上具有创造性,即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文化的特质相结合或替代也就是说,新的文化特质并不是简单地取代、融合或同化原有旧的文化体系,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步替代并接受原有存在的旧的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及特质长期以来,延边地区始终处于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汉族和朝鲜族无论在生活习俗还是在生产方式上,都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形成了汉族朝鲜族化和朝鲜族汉族化的共生共存又异化的局面,比如汉族可以跳朝鲜族舞蹈,有的甚至比朝鲜族跳的还要好;有些汉族的辣白菜腌制水平与朝鲜族相比也不分伯仲。
而朝鲜族也掌握了汉族饮食文化中的“煎炒溜炸”等看家本领;朝鲜族说的普通话也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地方特色目前,朝、汉族之间的通婚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生活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存共进,这种多元化、共生化现象恐怕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凡此种种说明,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其独特性,即通过一种文化形态向外转移或扩散,引起相互之间的文化互动、吸收借鉴以及整合、创新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东北地区,不仅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而且在延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生活中,渐渐将自己的生活习俗传播到汉族民众之中这说明,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持续接触中,文化传播是不可避免的,而没有文化传播,涵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研究表明,朝鲜族自迁入中国境内的数百年来,始终没有失去本族群文化的核心特质,同时发挥着积极的涵化作用究其原因,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文化保护和开放意识的先进民族或者与其说朝鲜族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族群文化保护行为,不如说朝鲜族本身具有更加清晰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对他者文化又无排他性,寻求平行发展,去粗取精,借位吸收,从而为延边地区多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延边文化涵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是文化的平行互动。
文化的平行互动是指彼此尊重、欣赏的互动譬如某一社区中不同文化所占比例虽然有多少之分,但在互动中,彼此都表现出开放的、包容的积极态度,做到了互相尊重、相互赞美、相互欣赏,从而产生升华效应,形成了文化丰富繁荣、多元发展、美美与共的态势由于延边是多元多流的地区,其经济土壤和文化土壤都非常肥沃在这里,无论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居民,都没有因生存而产生竞争与摩擦,汉族、朝鲜族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表征,但他们来延边的动机是相同的所以,长期以来,始终相安无事,各自安居乐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延边这种多元文化也在相互影响着,在人与人交往中,处处体现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思想行为准则,甚而成为了社会成员交往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约束在多元复合文化、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话碰撞和杂糅过程中,朝、汉、满等民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寻求“和而不同”、特色凸显的风格,进而使这种多元文化变得多姿多彩,绚烂而耀眼延边有许多满族语言的地名和朝鲜族的地名,汉族的旱田农耕文化与朝鲜族水稻文化并存,朝汉等饮食文化长期并存也相互渗透这些文化现象都是平行发展和互动的结果,在开放和继承中实现了和而不同,容而各异,保持特色,彰显出共生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局面。
其次,是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文化涵化应关注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文化接触;二是文化传播文化接触是指不同文化群体长期持续的接触交流,时间越长,范围越广,交往越深,相互采纳的文化因素就越多,从而文化的相似性就越大[4](397)居住在延边的汉、朝两个民族共存几百年,他们共同开发延边,生活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朝鲜族饮食文化中的泡菜文化和酱文化,在汉族生活中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内容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从发源地向其他地区扩散与辐射,引起互动与采借的过程,尤其是延边地区的礼仪文化具有这种文化辐射效应的显著特点儒家文化产生于中国,后传播到朝鲜并渗透至每个家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最著名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的祭祀仪式、人生礼仪、节日礼仪、生活礼仪等理念已浸染整个朝鲜、韩国家庭因此,朝鲜族迁入中时,其生活礼仪完全以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