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技术课件.ppt
13页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论教育技术概论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1教育技术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一、视觉教育一、视觉教育•二、视听教育二、视听教育•三、视听传播三、视听传播•四、教育技术四、教育技术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学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觉教具的名称 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代表: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经验之塔 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拉斯维尔等人在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那么什么是教育技术那么什么是教育技术呢?人们为此进行了不断呢?人们为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在不同阶段,给的研究,在不同阶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出了不同的定义 1970年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的定义: 教学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学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第二种定义不太为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它指出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具体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 AECT1972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1994年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结合AECT的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一、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二、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二、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三、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三、追求教育的最优化l(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l(二)选择和使用最优(二)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的测度的测度l(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l(四)选择最优的(四)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l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计划、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正的、逻辑的过程,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l系统方法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的目标 l(一)(一)人员人员::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 ,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 ,和那些从事其他职业,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根据需要,发挥专家或顾问的作用 的人员l(二)(二)资料资料::教材或教学软件和和专题画展、经典名著、优秀影视片等,一旦需要,它们可以充当学习的参考资料 l(三)(三)设备设备::黑板、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和能被利用为学习资源的设备 l(四)(四)活动活动::集体讲授、课堂讨论、程序教学等,但也有一些教学任务可以利用游乐、旅行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来完成 l(五)(五)环境环境::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实习场所 3教育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l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的由来的由来l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电化教与电化教育育l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现代教与现代教育技术育技术l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提出来的当时他们认为,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幻灯等,都是利用电能来传播教学信息的,鉴于此该馆于1935年就已将电影放映厅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l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 电化教育定义几经修改,其影响最大的定义是: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相同点: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不同点:l概念的涵盖面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 l在处理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教育技术主要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它所考虑的是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即“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 ,而电化教育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处理问题,但它的重点放在电子传播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小系统。
l从形式形式上看,相对电化教育的非电化教育,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以传统媒体进行的教育而教育中各种媒体是分不开的,人为分开就是自我孤立教育技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研究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仁,同等看待 4教育技术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5教育技术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1、教育技术的萌芽、教育技术的萌芽•2、语言的形成、语言的形成•3、文字的创造、文字的创造•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原始人用啁啾噪叫、呐喊、呼叫、杂嚷单音字,有时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 ,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1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内容。
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的局面 人类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了文字 6教育技术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1、直观教具的先例、直观教具的先例•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3、早期的音像媒体、早期的音像媒体•4、教育电视、教育电视l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l至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 著名 的捷克教育家J. A. 夸美纽斯主张,“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历时200年之久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世界图解》,从而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自17世纪至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 ,包括图片图片、图表图表、地图地图、照片照片、磁贴磁贴等,立体视觉教具包括实物实物、模型模型、标本标本、地球地球仪等 。
•幻灯机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卷片放映机机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电影放映机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大的一个”•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磁带录音机7教育技术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1、早期的教学机器、早期的教学机器•2、斯金纳型教学机、斯金纳型教学机•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教学程序的多样化•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计算机的教育应用l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 l1924年 S. L. 普莱西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 ; l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 ;l 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l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
l(一)经典直线程序 (斯金纳设计)斯金纳设计)l(二)内在分支程序(克劳德设计)克劳德设计)l(三)适应分支程序(H. H. 凯设计)凯设计)l美国IBM公司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l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 8教育技术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9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 教育技术学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 (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层次的学科 在于探讨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三)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所采用的哲学方法和实践方法:应 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学习;运用系统方法。
10教育技术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开发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综合技术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评价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理论实践 利用媒体技术、改革的推行、实施与制度化、政策与规章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11教育技术 类 别内涵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目的探索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教育的价值、目的教育规律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主要方法思辩思辩、文献、实验、质的研究文献、实验、开发、系统分析、行动12教育技术思考题•谈谈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哪些冲击?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技术,你认为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上网查找6个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并记下网站名称和网址 •在小组ftp文件夹内建立个人教育技术学资料文件夹,将收集到的有关教育技术的资料分类加以保存13教育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