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社会认知-归因课件.ppt
19页第四节归因第四节归因9/21/20241第四节第四节 归因归因•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三、影响归因的因素9/21/20242一、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一)何谓归因 归因(attribution)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外在行为表现意指通过感官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包括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活动及其存在状态 归因是人的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进一步认知和分析的开始不同的归因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9/21/20243(二)何时归因•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负性的事件•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9/21/20244(三)归因的分类按对象性: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控制源主要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产生自豪,反之,如果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按稳定性: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与未来的期待有关,如果把成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则会预期同样难度上的成败;而归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情绪等),在会预期成败将发生变化;按可控性: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与体验有关,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可产生满意,归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幸运或是感激。
9/21/20245(四)归因理论Ø 所谓归因理论,指的是——人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果,如何予以解释的理论Ø 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Ø首先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1896-)提出Ø后来经过琼斯、戴维斯、凯利等进一步的发展Ø特别是经韦纳提出自我归因论以后,得到极大的丰富Ø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9/21/20246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Ø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Ø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Ø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等;Ø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运气等Ø评价:Ø贡献:这是最早的归因理论,研究了归因的机制,探讨了人如何归因的问题,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启发意义Ø不足:比较简单,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对归因过程对人们将来行为以及成就期望方面的影响没有论及9/21/20247 2、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p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p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ü行为结果的严重性ü社会赞许性ü非共同性效应ü选择自由性p 评价: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也像海德的归因理论一样,还是比较简单,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另外,对归因过程对人们将来行为以及成就期望方面的影响没有论及 9/21/202483、凯利的三维理论 p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补充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东西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9/21/20249(1)区别性: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反应(针对客观刺激物)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针对情境),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3)一致性: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针对人的)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9/21/202410条件条件区别性区别性一致性一致性一贯性一贯性归因归因1 1低:她总对小丑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们发笑低:别人很少低:别人很少发笑发笑高:她总是高:她总是对他发笑对他发笑人:玛丽人:玛丽((86%86%))2 2高:她没对别的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小丑发过笑高:每个人都高:每个人都发笑发笑高:她总是高:她总是对他发笑对他发笑刺激物:小丑刺激物:小丑((61%61%))3 3高:她没对别的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小丑发过笑低:别人很少低:别人很少发笑发笑低:她以前低:她以前几乎没对几乎没对他笑过他笑过情境情境/ /环境环境((72%72%))玛丽在看小丑表演时大笑起来玛丽在看小丑表演时大笑起来9/21/202411区区别性性高区高区别性性低区低区别性性汤姆并不是老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其他舞伴的脚汤姆也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其他舞伴的脚一一贯性性高一高一贯性性低一低一贯性性高一高一贯性性低一低一贯性性汤姆几乎姆几乎总是是踩琼的的脚脚过去去汤姆从不姆从不踩琼的的脚脚汤姆几乎姆几乎总是是踩琼的的脚脚过去去汤姆从不姆从不踩琼的的脚脚一致性一致性高一致性高一致性低一致性低一致性高一致性高一致性低一致性低一致性高一致高一致性性低一致性低一致性高一致性高一致性低一致性低一致性琼的舞伴的舞伴常常踩她的她的脚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很少很少踩她她的脚的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常常踩她的她的脚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很少很少踩她她的脚的脚琼的舞的舞伴常伴常踩她的脚她的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很少很少踩她她的脚的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常常踩她的她的脚脚琼的舞伴的舞伴很少很少踩她她的脚的脚归因因实体体归因:因:琼跳舞不跳舞不行行人人—实体体归因:因:汤姆与姆与琼都有都有责任任环境境归因:因:汤姆一般姆一般都能克服都能克服琼的不合的不合作,今天作,今天例外例外环境境归因:因:偶然事件偶然事件人人—实体体归因:因:汤姆和姆和琼都有都有责任任人人归因:因:汤姆跳舞姆跳舞不行不行模糊模糊归因:因:今天例外今天例外模糊模糊归因:因:今天例外今天例外用凯利三维理论分析用凯利三维理论分析 “汤姆跳舞时踩了琼的脚汤姆跳舞时踩了琼的脚” 9/21/202412评价:Ø贡献:该理论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
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Ø不足: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9/21/202413(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Ø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Ø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Ø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Ø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9/21/202414二、归因偏差Ø人们歪曲客观信息、背离正规推断规则而表现出来的特定归因偏爱称之为“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三)自利性归因偏差(四)忽视一致性信息9/21/202415三、影响归因的因素(一)视角的不同•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导致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二)自我保护价值•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可以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三)文化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将文化内化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了不同的归因方式9/21/202416(四)个性特征一些研究者一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
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有的倾向于内部原因,有的倾向于外部原因;有的倾向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有的则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五)社会常模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信息如果在一项任务中,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只有少数人能成功,那么这少数人就可能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相反,如果一种任务或作业,大多数人都成功或完成得很好,少数人失败了或不能完成,那么这少数人就被公认为或自认为是缺乏能力的同一线索也可以用来推断任务难度,若大多数人获得成功,说明任务比较容易,若多数人失败了,说明任务相对较难,从而成为一种判断任务难易的原因理念9/21/202417(六 )他人反应人们对成败原因的知觉和解释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家长、教师、同伴和领导等,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这些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原因推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每一个个体,使每个人从他人的评价和自身体验中推断自己成败的原因,并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能否成功的认知七)个人成败经历一个人在经常的活动中一次次地成功或失败,日积月累,势必会使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我能够”或“我不能够”胜任或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觉。
这种经历会成为人们能力归因的重要线索9/21/2024181、举例说明刻板效应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2、为什么说社会认知比对物的知觉更困难?3、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4、简述社会认知偏差5、简述归因偏差 思考与练习9/21/202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