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螺旋体.pdf
22页—— 是一类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细长 、柔软 、 弯曲呈螺旋状 、 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目的要求 掌握 :螺旋体生物学特性 、 分类;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 、 培养特性 、 抵抗力 、 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熟悉 :钩端螺旋体的抗原结构与分类 ,我国常见型别及免疫性 、 微生物学检查法;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 、 免疫性 分 类: 疏螺旋体属 : 有 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 , 呈波状 , 对人致病 如伯氏螺旋体 、 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 : 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 , 数目较多 , 两端尖 如 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 螺旋较密螺旋更细密而规则 , 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如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圆柱形 6~20× 0.1~0.2m, G- 镀银染色: 菌体棕褐色 ,细长弯曲 , 一端或两端呈钩状 , 常呈 C、 S形等 有轴丝 ( 运动器官 ) 运动活泼 培养特性: 在致病性螺旋体中 , 钩体较易人工培养 Korthof培养基 ( 液体 ) 28℃ 左右 呈 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 培养后暗视野镜检 • 在湿土或水中可存活数月,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 不耐热、酸,耐冷 • 对青霉素敏感 抵抗力: 抗原构造和分类 表面 Ag: 多糖蛋白复合物 , 具型特异性内部 Ag: 类脂多糖复合物 , 具属特异性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 25个血清群 , 200多个血清型 , 我国常见的有 13、 14群 , 海南主要为黄疸出血型 、 流感伤寒型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溶血素: 类似磷脂酶作用 , 能破坏 RBC膜而溶血 内毒素样物质 细胞毒因子 ( CTF) 粘附素 所致疾病: 钩体病 人兽共患 ★ 传染源、储存宿主:鼠类、猪(尿) ★ 鼠、猪 鼠、猪 尿 尿 水田鱼塘矿井 人 局部繁殖 血 全身感染 肾 尿 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对同型钩体有持久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 ( 一 ) 病原体检测 1、 标本采集: 1W取血 , 2W后取尿 2、 直接镜检:暗视野镜检 /Fontana镀银染色法 3、 分离培养:血尿 → Korthof培基 → 暗视野镜检 4、 动物试验:幼龄豚鼠或地鼠 ( 二 ) 血清学诊断: 显微镜凝集试验 抗原 +不同稀释度患者血清 ,37° C 2小时 , 暗视野显微镜镜检 。
同型:凝集成团 , 形如小蜘蛛样 1:400或双份血清效价 4倍以上增长为阳性 • 间接凝集试验: • 其他 防治原则 消灭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增强机体免疫力 多价死疫苗 、 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 首选 PG, 过敏者改用庆大 、 强力等 梅毒螺旋体 亦称苍白密螺旋体 ( TP) , 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 , 是性传播疾病 ( STD) 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圆柱形 , 0.1~0.2× 6~15m,有 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 , 两端尖直 , 运动活泼 抵抗力 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离体后干燥1~2h死亡, 50℃ 5′死亡,故其传染多为直接接触,为 STD 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等敏感 所致疾病:梅毒 致病物质 1、 荚膜样物质 2、 粘多糖酶 人是唯一传染源 先天性:母婴垂直传播 后天性:通过性接触传染 一期梅毒: 无痛性硬下疳,其溃疡渗出物中含大量 TP,传染性极强 ★ 二期梅毒: 玫瑰疹(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可累及骨、关节、眼等器官。
疹子及淋巴结中含大量 TP, 传染性强 ★ 一、二期梅毒传染性强,但破坏性小,属早期梅毒 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表现反复、潜伏和再发现象 三期梅毒 ( 晚期梅毒 ) : 皮肤粘膜溃疡坏死 内脏梅毒:严重者引起心血管病变 ,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 动脉瘤 、 脊髓瘤 、 全身麻痹等 免疫性:传染性免疫 传染性小 ,破坏性大,可危及生命 ★ 微生物学检查 ( 二 ) 血清学反应 1、 非特异性抗原梅毒血清试验 USR、 RPR试验均用于初筛 , 注意假 “ +” 性 如 SLE、 RF、 孕妇等情况 2、 TP抗原试验: ① 荧光密螺旋体吸收试验 ② 梅毒螺旋体血凝集试验 ( TPHA) : (一)早期梅毒:检查病灶中的 TP 硬下疳渗出液、梅毒疹渗出液、淋巴结抽出液暗视野镜检 防治原则 1、 加强性卫生教育 , 严格社会管理 2、 及早彻底治疗:青霉素 、 四环素 、 红霉素等 原则:主要用青霉素 治疗结束后 , 定期复查 治疗 3月至一年后 , 血清抗体 转 “ -” 者为治愈 思考题 名称解释: 螺旋体 问答题: 1、简述钩端螺旋体的传播方式和致病过程。
2、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3、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分别有何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