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41386944
  • 上传时间:2022-0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7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凡,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凡的困扰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 第17课 解放斗争 一、抗战成功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 (1)国共重庆谈判的缘由: 国民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打算工作 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开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国民党假如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卫 1、全面内战爆发标记: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夏2、解放军的战略防卫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气为目标,绽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卫转入战略反攻的缘由: 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气发生了重大改变,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斗争在全国成功的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大成功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2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冲突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冲突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斗争法国战败,其次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倒戈,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缘由 (1)主观缘由: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缘由: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缘由: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旧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宏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供应了阅历和教训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3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客观条件 ①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冲突尖锐困难 ②沙皇专制成为各种冲突的焦点 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冲突。

      ④国际环境有利于革命 (2)主观条件 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②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③广阔农夫成为革命同盟军 二、革命进程 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 (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列宁提出:下一阶段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3、“七月事务”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行能的 4、十月起义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夫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 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1)世界意义(2)对俄国的意义(3)思想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4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成功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确立和发展的历程: (1)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基础)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记着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接着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针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针和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协的性质:统一战线 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 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4、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的缘由: (1)历史缘由: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 (2)现实缘由: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扩大民主;有利于科学、民主执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廉政建设 5、特点: (1)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 (2)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关系:各民主党派和参与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轮番执政的问题 (4)地位: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爱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思想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同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1)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2) 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确定了: 国都 国旗 国歌 纪年法 (3) 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打算 (4)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 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见,是长期探究的结果。

      (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复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绽开 2、确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4年9月) (1)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了: 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 (2) 一届人大的意义 3、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仍旧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绽开,生产资料公有制渐渐取代了私有制,剥削阶级经过改造,阶级差别也渐渐消逝因此,《共同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在1954年宪法中改为社会主义) 4、思索: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 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 1、定义:课本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由: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化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

      3、我国的民族原则: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旺盛 4、意义: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5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 发生的缘由 (1)根本缘由:“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详细缘由: l 对党和国家及国际形势做出的错误推断 l 被林彪和江青集团所利用 l 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严峻的个人崇拜现象 l 人们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观念 2、民主法制的严峻破坏 (1) 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l 社会秩序受到严峻冲击和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及人身权利遭到严峻践踏 l 刘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危害 l “一月风暴”上海夺权和全面夺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l 造反派之间的激烈争斗、武斗——加剧了社会混乱,生产、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 社会发展遭到严峻挫折 l 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事实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权力 l “砸烂公检法”——严峻破坏法制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1、民主法制复原发展的历史条件 (1)的深刻历史教训(社会条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政治条件) 2、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开“”: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十六字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