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让美术欣赏课滋润起来.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6487369
  • 上传时间:2021-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让美术欣赏课滋润起来摘 要: 美术欣赏课堂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但美术欣赏课一直存在着尴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脸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容量大而教学时间少一课看似就那么一两页,要吃透内涵实则不易如何上好欣赏课,使其既轻盈又丰满,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愉悦地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 兴趣 教学方法 纵观美术教材,不难发现,随着学段的增长,教材中欣赏内容的比重逐渐增加这本无可厚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言语的组织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欣赏课安排得多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我听过这样一节欣赏课,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恰如其分,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本以为学生一定会踊跃回答并积极参与讨论,可出乎意料,回答的声音寥寥无几无奈,老师只能指名回答或是自问自答,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我懵了,为什么如此精彩的一节欣赏课会上得这般冷清呢?一位老师在点评时一语中的:这节欣赏课上得太专业了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忘记,自己要交流的是一群“业余美术学习者”,以为欣赏课挖掘得越深,欣赏就越到位,于是一幅接着一幅,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技巧技法、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脸茫然。

      诚然,凡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欣赏课难上”是很多美术老师的感慨我甚至听到有学生如此认识欣赏课:“就这样呗,无非是上了节不用画画的美术课美术教师怎会不心生焦虑?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句话给人很大启发细细思索,学生对欣赏课不温不火的态度,其实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欣赏课上得过于沉闷,塞给学生的知识过多欣赏课是否可以轻装上阵,以轻盈之履代替稳重之步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用各种方式在一“舍”一“得”之间探索,渐渐地,欣赏课上得滋润起来了在此,我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形诸文字,以飨同仁 一、精彩导入,事半功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好奇心极强的学生,如果上课一开始能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极容易上“闷”的欣赏课,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必要 在《流光溢彩》一课中,我事先摆好各种形状、颜色的玻璃器皿,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厅,课前让同学们随意参观柔和的音乐,绚丽的玻璃,让很多同学忘了自己是来上课的,流连于五光十色中在学生兴致正酣时,我把大家拉回课堂,请他们分享一下刚才的收获。

      还没等我开口,同学们已经很专业地说出了玻璃工艺的一些特征:颜色绚丽多彩,造型生动优美,材料晶莹剔透这让我惊喜不已,及时抛出一个问题:有谁知道玻璃是怎么来的吗?在同学们的好奇中,我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流光溢彩》,这样的导入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边玩边学,乐在其中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中指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情境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地被老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欣赏课尤其需要这种艺术 在教授《瓷器风韵》一课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把此课设计成一趟虚拟的“景德镇之旅”,将整节课分成“出发―参观―归途”三个部分出发环节安排观看了一段景德镇瓷器工艺的视频,然后简单介绍了瓷器的种类及如何欣赏瓷器参观环节以“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为载体,把瓷器的产生、发展、高峰、鼎盛、现代瓷器设计成五个场景,请同学们逐一参观归途环节实际上以评述为主,以“导游在景德镇买了几件瓷器,请大家帮忙鉴定”为话题展开评述整节课,同学们俨然是一个旅游者,始终饶有兴趣地听着“导游”的介绍,以至于在宣布本次旅游结束时,很多同学仍意犹未尽。

      毋庸置疑,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快乐,收获也颇丰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饮料这便是对此课的最好诠释 三、备课宜深,深入浅出 欣赏课备课须做大量案头工作常规来说,教师准备得越翔实,考虑得越充分,欣赏时“话料”就越足,“切入点”也越多,上起课来自是得心应手但有时会免不了事与愿违,老师讲得越多,挖得越深,学生越不“买账”空洞地介绍艺术,只会让欣赏课变得很苍白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创造所以,“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走进美术》一课时,我意识到这是初中第一课,学生能否真正“走进”美术,能否对本学科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艺术特点备课时,我查了各类画种、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的资料,考虑到如果逐一介绍,再逐一举例说明,显然无法打动学生所以我把本课设计成两课时,第一课时:画是可以读的,亦有千言万语上课时,以罗中立的《父亲》导入,问学生“你读到了什么”,从“情”字着眼调动学生积极性。

      等学生对此画“评头品足”完后,我再配乐深情地朗读一段关于父亲的文字此时,同学们达成了共识:画,是可以读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读”其他画其间,我穿插讲解了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的知识及其艺术特点第二课时:美术,不只是画画我从“美术就是画画”开始谈起,让同学们自己质疑,自己解决,最后归纳出:美术是一个大家庭,除了绘画,还包括雕塑、设计、书法等接着,我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个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引领他们步入美术的殿堂 四、学科整合,相得益彰 五、有感而画,胸有成竹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欣赏课的定位是:欣赏和评述欣赏是看,是吸收,是感性的活动;评述是说,是付出,是理性的分析,这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欣赏实际上,一节到位的欣赏课会让同学们感触颇多,有种“不画不快”的感觉 在教学《毕加索》一课时,考虑到《格尔尼卡》是幅战争题材的“象征主义”作品,我决定以《南京大屠杀》为导入,做好情感铺垫上课时,我先播了一段刺耳的警报声,让学生产生惊恐的紧张感接着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问学生有何感想?学生回答说:“日本鬼子、战争、害怕、惊恐……”然后,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片段给学生看,以此牵动学生的神经,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所感。

      本以为同学们会振振陈词,但只见大家一脸愤慨地坐着突然,有位同学说:“老师,我不想说,我想把感受画出来画?”“现在画,接下的课怎来得及上?”看着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线条,亦包含着千言万语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练的线条把此刻的感受表现出来?限时3分钟,先画完的同学有机会把作品放到展台上展示战争的耻辱,时间的限制,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快完成了作品看着同学们或粗重或杂乱的线条,我暗自庆幸学生无意之中为我顺利打开了“象征主义”的大门我让他们讲解自己作品的意义,诉说画画的心情,然后自然地引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跟此刻的你们一样,选择用画画的形式释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有了情感和绘画的双重铺垫,这一节课里,大家读懂了《格尔尼卡》,读懂了毕加索在欣赏课里适当地用造型表现加以宣泄,自然就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而且要让他们在一种无负担、无压力的状态中自然接受。

      我认为,要想跟学生要东西,必须先给学生东西;要想让学生喜欢欣赏课,要先给他们一个感兴趣的支撑点上课犹如演戏,有时教师自导自演,有时师导生演,有时生导师演,有时生导生演,有时师生共演总之,课堂要靠师生共同经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尴尬”的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后下足工夫我相信,只要你下足了工夫,所有的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我也这么认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