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融排斥视角下非农就业与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研究.docx

3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8287808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54.13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金融排斥视角下非农就业与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研究 葛永波 陈虹宇 赵国庆摘要:随着农村地区非农就业比例呈增长趋势及农户收入增加,农村家庭的投资理念逐渐趋向多元化,由此产生的投资理财需求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户主从事非农行业可有效促进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并显著提升投资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水平;非农就业可以通过缓解农村家庭需求端金融排斥程度对其资产配置产生影响,并且农户的社会信任程度越高,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从事非农行业对中年群体、财富收入较高群体的资产配置行为影响更加显著;户主从事第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对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对于户主为兼业或创业人员的家庭而言,该影响则不显著本文基于实证结果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现状,结合当前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目标,提出了改善家庭资产配置的相关建议,鼓励与促进农户进一步参与金融市场,享受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关键词:金融资产配置;农村家庭;家庭金融;非农就业;金融排斥;社会信任:A:100228482021(03)00161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家庭财富的积聚与成长正处于高峰期,然而农村家庭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依然是阻碍农户进入金融市场、享受资本市场发展红利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升居民金融市场参与率、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将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作为目标任务对农村地区家庭金融排斥问题和资产配置现状的研究,有助于对资金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扩大投资者基数,进一步为发挥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造条件中国曾经是一个典型农业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比重受城乡工资差异和规模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选择由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伴随着非农就业比例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家庭的投资理念、经济行为也在悄然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存款需求转变为对金融咨询、金融理财产品、国债、基金、股票等多样化需求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村家庭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率仅为1.12%,2017年提升至3.07%在此背景下,对于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家庭投资组合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引导合理化投资方案的形成、促进家庭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还有助于各类机构把握农村家庭实际需求与存在的问题、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此外,从金融排斥视角刻画分析农村家庭资产配置的问题,也为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和缩小家庭贫富差距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本文就非农就业对农户金融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多个层面的研究,并体现出如下特色一是已有研究多聚焦于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鲜有涉及非农就业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专门分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家庭金融以及农村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二是已有文献对职业因素影响家庭金融行为作用渠道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相关检验方法也较为单一本文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微观数据构造金融排斥指数,深入分析了非农就业是否可以通过缓解家庭需求端金融排斥程度,进而改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同时,考察了信任在传导路径中产生的调节作用三是鉴于普通的IV Probit难以较好地解决自变量为离散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运用Wooldridge[1]提出的稳健模型,克服了内生解释变量必须为连续变量的假设,提高了估计的准确性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說;第三部分对研究所使用的变量、模型等进行介绍;第四部分报告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实证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进行验证,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基于细分样本和职业特征对非农就业与家庭金融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第六部分是总结及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一)非农就业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职业作为影响家庭经济行为的重要方面,不仅可以反映当下和未来的收入状况,还能够体现家庭成员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拥有情况、未来发展机会等[2]金融从业者或经济学家会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信息优势,降低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及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3]有创业行为的家庭面临着较高的创业风险,因而会减少家庭持股比例或对风险资产的投资[4]随着规模农业的产生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就业的非农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越来越多农民选择以非农经营、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从事非农职业,这一职业身份的转变为农户积累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创造了条件,也对家庭经济行为产生了影响从主观认知角度来看,相较于居家务农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事非农行业让农村居民对外交流增多,农户原有的传统理财观念、文化心理等潜移默化地受到冲击[5],开始逐渐学习或模仿他人的投资理财行为,并将此传递给留守在家的成员,促进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从客观影响来看,非农就业通过使农户获取金融信息途径增加[6]、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7]、收入不确定性降低[8]、预防性储蓄动机缓解[9]、对更高层次养老保险(如职工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增加等多种途径,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地区家庭面临的金融排斥程度[10],从而对家庭投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11]。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a:非农就业能够提高家庭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概率假说1b:非农就业能够增加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二)金融排斥及其中介作用金融排斥最基本的特征是某些群体难以通过适当的渠道获得必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我国经济、金融二元发展结构相适应,对金融排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与农村家庭,研究视角也由最初的地理可及性逐渐转向社会文化由于缺乏金融知识、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金融排斥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且金融排斥主要由供需不平衡导致对于金融排斥原因及程度等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基于供给端视角,从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等等多个层面,通过构建指标对金融排斥现象进行分析[12]也有少数学者从需求端出发,认为某些群体由于不具备相应的金融知识、无法获得金融信息等原因也会导致金融排斥,并通过构建自我排斥指标对农村家庭金融排斥进行了研究[13]整体而言,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将供给端排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农村家庭需求端的考察较为单一但是,即使供给端差异消失,中国家庭依然会把大量资金用于储蓄[14],需求端层面金融排斥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因此,不同于传统金融排斥的衡量方法,本文从需求端出发,分析金融排斥作为非农就业影响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中介变量的独特属性。

      第一,非农就业是否会缓解金融知识排斥,从而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金融知识排斥主要指家庭缺乏相关金融知识,对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了解不足,缺乏投资技能而产生的需求排斥粟芳等[10]基于我国“千村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普遍存在着获取金融信息渠道狭窄、对金融知识理解程度较低、金融知识匮乏等问题,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由于理财意识淡薄,缺乏对财产的管理和配置能力,更倾向于将富余资产用于配置房屋、为子女结婚操办等用途,造成家庭资产结构配置畸形农村家庭通过从事非农行业,一方面,他们不仅兼具了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还扩大了社会网络从而建立起新的业缘关系,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能够学习和了解更多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另一方面,从事非农工作人群(如打工、个体经营等)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更多金融信息、知识和服务,降低金融排斥的可能性[6]家庭金融投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寻投资相关的信息,而金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家庭了解金融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减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时的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降低金融市场参与成本,从而提高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15]。

      第二,非农就业是否会改善农户的风险排斥,从而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风险排斥主要是指有些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不愿意承担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因而缺乏对风险资产的配置需求,产生风险排斥从农户的风险偏好来看,农村地区家庭普遍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双重不确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较为封闭,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传统保守观念和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足、城乡信息不对称而催生出“模糊风险厌恶”,导致农村地区家庭对风险和损失的表现更为敏感[16]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不稳定等较高的风险冲击,从而降低农户的风险承担意愿收入的不可预期风险是阻碍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农户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偏向于采取保守行为来规避风险,更倾向于选择持有现金或银行存款而从事非农行业不仅使农户有更大概率接触城镇的社会环境,改善原本保守的思想观念[10],还会提供多种收入渠道以及一些附加福利,如医疗保险、退休和养老金计划以及额外的收入保障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入不确定性的冲击,从而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风险态度可以对投资选择行为尤其是股票投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17],风险偏好较强的家庭,往往更容易持有风险金融资产。

      因此,非农就业能够通过改善农户的风险态度,完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第三,非農就业是否会缓解农户面临的流动性排斥,从而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流动性排斥是指家庭缺乏用于投资的资金而导致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市场的参与需要投资者支付一定的资金,如果家庭资金流动性较差,那么就会选择优先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家庭有投资意愿也会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产生实际的金融需求而非农就业可以通过促进农村要素市场发展[7],推动农民收入更加多样化,从而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与财富积累[10]收入与财富增加的家庭在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之余具备了理财的物质能力,能够产生想要通过金融渠道实现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进而提高家庭参与股票投资等风险市场的可能性第四,非农就业是否会改善农户面临的互联网排斥,从而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新模式的出现克服了地理区域限制和空间障碍,具备准入门槛低的优势,服务对象更为广泛,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极大降低了农村地区地理排斥程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加剧了新工具缺乏与使用障碍人群(无能力购买或不会使用智能、电脑等设备,或者偏远农村地区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等)的金融排斥,反而对弱势群体不利[13],造成新的互联网排斥现象。

      而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者因为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更快,大部分都会使用智能等设备并开通上网功能,可以极大缓解他们面临的金融排斥,并通过降低市场摩擦促进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基于上述四个维度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a:非农就业能够通过降低农户金融排斥程度,从而促进家庭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概率假说2b:非农就业能够通过降低农户金融排斥程度,从而促进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三)社会信任及其调节作用社会信任指对社会其他人群的信任程度,作为一种不易改变的个人特征,对投资者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信任缺乏会放大交易成本的实际影响,降低人们对风险回报的感知,而信任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持有金融资产[1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