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范文.docx
6页《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译文 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与万物同化心无厌倦,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恨今人情志不与同 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注释 南山:指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的突山、石门山一带 北山:相对南山而言,指今浙江省上虞市南的东山一带 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
眺(tio):远望 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 景:日光,这里指太阳 憩(q):休息 阴峰:北山 迥(jiǒng):远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 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窈(yǎo)窕(tiǎo):细长曲折的样子 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杪(miǎo):树梢 淙(cng):流水声 蹊(xī):小路 解作:雷雨大作 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篁(hung):竹子 苞:包裹 箨(tu):竹笋一层层的外皮 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 紫茸(rng):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 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 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 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 览物:观赏景物 眷(jun):留恋 弥(m):更 去人:隐逸之人 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创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春,谢灵运自南山新居经过巫湖返回北山故宅,一路之上,游山玩水,颇有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侧径’’既弯曲细小,便以“窈窕”昵称,“环洲”在湖水的波光潋滟中愈觉高低明灭、娇小别致,故冠之以“玲珑”然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改变视觉角度,从听,闻两个侧面写景抒情,“俯视”是参天的乔木,反映出诗人是憩息于阴峰之上,故有俯视乔木的奇笔;“仰聆”是山间大壑中的波声,群岩叠嶂,谷中水流与怪石相搏,在万壑之问激起万千优美的回响 下句“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是对上文的承接石横”是指分水岭,水因之分流,这是沟壑中流水声响变化万千的原因;“林密”是对上文“茂松’’的照应,而“蹊绝踪"也正是因为“侧径既窈窕’’之故。
谢灵运直睹除沅的风光,当他陷入路绝之境无法更向上攀登时,才会觉得情怀得到畅快的抒泄只有到了险峰之巅可以栖迟的地方,他才能纵目四顾,饱览周围的景物p#分页标题#e#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是用典,是据《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仿改,天地变化,乾坤交泰,造物主使万物丰容繁盛接下来,用工笔重彩绘出一幅山水图:新竹长出嫩绿的苞芽,芦蒲的初蕊绽出紫色的茸毛沙鸥在春水江岸嬉戏,美丽的飞禽在和风中上下颓飞诗人以客观的笔触刻画山水景物,使之历历如在目前面对这秀丽的大自然,只有与万物同化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以致贪欲无厌但是对景难排,眷恋人间之美的情感愈加强烈 由于诗人厌倦世态,宁愿离开喧嚣的人境,独处于此深山之中,唯恨憾的是没有古代贤人青甚与同游既然已是孤居独游,一味伤感而嗟叹便大可不必这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1.2.3.4.5.6.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