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区别.doc
2页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区别罗马建筑,是 10~12 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著名的罗马式建筑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而哥特式建筑,则是 11 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有一部分影响到了世俗建筑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这两种建筑的不仅起源和流行的时间不同,其各自的特点风格上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但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可以形成鲜明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然而随着罗马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才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认为哥特式建筑是罗马式建筑的产物罗马式建筑的主要辨别特点:首先,在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其次,罗马式建筑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筑物巨大,强调明暗对照法,可内部装饰则较简单粗陋。
此外,艺术形式也有着主次关系: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镶嵌艺术等,则居于附属地位尤其是后两点已经成为识别罗马式建筑的最明显特征不得不提的是建筑的屋顶,由于罗马式建筑的半圆形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影响,建筑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有的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花窗玻璃等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来营造出一种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主体结构主要由石制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此外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相依相衬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内部装饰也均采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建筑的特点风格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屋顶的形状:罗马式多为圆形屋顶或圆滑不突兀的屋顶,而哥特式多为高耸的尖塔屋顶;(2)门窗:罗马式多为圆形拱门、小窗,而哥特式多为尖形拱门、大窗;(3)内部装饰:罗马式简单粗陋,而哥特式注重与整体建筑结合。
除此之外,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带给人们的艺术效果也有很大不同罗马式建筑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象征,而在外部表现初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一种精神的归属感而哥特式的急剧上升的尖拱,那向上升腾的感觉能使人有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的神秘和崇高,也可以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动罗马式建筑: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 哥特式建筑: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
1140 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 25 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哥特式的区别在于 4 点窗花, 助, 尖拱,飞扶壁 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有了环状式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把尖塔便成了平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