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原复习资料.docx
9页社会组织的概念♦ 1873年,斯宾塞首次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的概 念的同时,把“组织”看做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韦伯的组织社会学・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一切人类活动结成的群体♦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 体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 正式的社会组织是在初级群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它的发展伴随的是初级群体的衰 弱四、社会组织的类型社会学家分类标准组织的分类帕森斯承担的职能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 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布劳组织运行的受惠者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 织艾兹奥尼组织中的权威性 质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二、 组织的正式结构♦ (一)什么是组织的正式结构?♦ 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 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三)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1)直线制结构♦ ( 2 )职能制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结构♦ ( 4 )事业部制结构♦ (5)矩阵式结构♦ (6)团队结构♦ (7)网络结构三、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群体)♦ 1、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是一种制度性安排,体现了组织整体对理性与效率的追求。
♦ 非正式结构的定义♦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三、 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一)什么是科层制?♦ (Bureaucracy)官僚制♦蒙西尔•德•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他把既指办公室又指写字桌的“bureau”,和一个来自于希腊语的动词(to rule)连在一起因而,科层制指官员的统治科层 制是作为一个术语最初是用来指政府官员,但是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 织二)科层制的理论研究・1、统治的三种类型・:♦传统型: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个人魅力型(卡里斯马charisma):出色感召力的领袖•法理型: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和理性为目标制定出来,并努力加 以贯彻,包括强制使之得以实施2、韦伯的科层制♦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最纯粹、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类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层设 科、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韦伯认为,所有大规模的组织经常具有科层制的性质♦ 在传统文明中只存在有限的科层组织,只有到当代,科层制才得以充分发展韦伯 把科层制看做是社会理性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正在影响着从科学到教育再到政府生 活的所有方面。
三)科层制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科)♦ 把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所必需的日常工作,作为正式的职责分配到每个工作岗 位♦ ——韦伯2、 明确的职权等级(层)♦ 所有岗位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的职员的控制和监督♦ ——韦伯3、 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的组织活动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抽象规则体系来控制的,这个体系包括了 在各种特定情形中对规则的应用 ”♦ ——韦伯4、 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非人格化)♦ 理想的官员要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去处理公务,没有憎恨和热爱,也因此不 受感情的影响♦ ——韦伯5、 量才用人(成员的专业资格、能人结构)♦ 这个原则造成了一种程序、一个系统,职务晋升要取决于候选人的资格或做出的成 绩,或者同时参考两方面♦ ——韦伯6、 公文传达与记录♦ 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并且强调书面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 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功能,需要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四)科层制的功能♦ 韦伯认为,依照科层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 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的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它管理方式。
•能人结构、紧密的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有效运转,从 而达到既定目的五)科层制的“功能失调”•默顿认为科层制的几个内在因素将对其自身的平稳运转产生有害的影响 ——科层 制的“功能失调”•第一、默顿首先注意到官僚们被训练要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灵活运用自己 的判断作出决策或者寻求创造性的解决之道是不受鼓励的•科层制是按照一系列客观标准处理事情的这种僵化将导致“科层制仪式主义”的出 现,即无论是否存在总的来说更合适组织的解决办法,仍不惜一切代价固守规则第二、遵守科层制的规则可能最终导致程序优先于潜在的组织目标・因为过于强调正确的程序,以至于可能失去对“大局”的把握・“官僚主义人格”•繁文缛节♦文山会海♦墨守陈规•文牍主义第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科层制内部的每个部门都要执行特定的任务,这些任务都要服务于组织目标然而 又是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会分别致力于相逆的工作目标第四、科层制的异化•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而久之会影响积极 性•根据角色、规则和功能来对待工人,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这使许多工人 开始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物而非一个人♦马克思称这种反应为“异化”,alienation第四、对抗异化♦ 工人需要被重视并想拥有一种对自己工作的控制感,所以开始对抗异化。
在工作中 形成初级群体就是一种主要的对抗形式第五、公众与科层制之间发生紧张的可能性♦ 我们经常会遇到公仆和官僚们对我们的要求漠不关心的情况♦ 科层制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难于应付需要特殊对待和考虑的情况♦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 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教材第217页)二、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社会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标准• 1、社会地位的概念• 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教材第218页)・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地位的高低实际上代表着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社会地位大体 相同的人有机会从社会中获得大体等量的需求资源三、社会分化——社会分层的历史动因• 1、社会分化的含义• 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过程• 社会分化: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 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2、社会分化的基本特征• 功能单一化:是指原来的社会单位可以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功能,后来变为由不同 单位、不同部门分别承担。
地位多样化:是指原来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单位变得越来越不同3、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 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 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 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 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3、社会地位的测量:社会综合地位量表・在确定和比较正式社会地位的差异时,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地位(SES)•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是美国社会学家邓肯首先提出的,是对社会地位的综合性测量 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人的综 合社会地位•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首先要求给出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分层或度量标准,这 种标准应该符合广大社会的看法在对每一个方面进行测量后,还要把每个人的三 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通过总分数的分布来确定它们的阶级归属二、对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评价• (一)韦伯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的影响• 1、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1949 年,美国社会学家沃纳等人发表《美国社会阶级》• 2、采用了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3、引入主观分层标准(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政治学意义• 1、韦伯的社会分层模式是多维的• 2、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 3、共同的阶级状况不一定导致共同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行为•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冲突只是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经济冲突的 一种特殊形式,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部一种正常的经济利益形式。
• 5、韦伯认为,通过对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以及政党对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可 使之融入政权一)韦伯的社会分层方法——多元分层模式 社会不平等 经济、政治、文化政党阶级社会不平等经济、政治、文化1、阶级——经济秩序• ( 1 )韦伯的的阶级定义:• 我们只有在符合下述情况时才会提到“阶级 ”这个词:( 1 )许多人在他们的生活机会方面共享了一个特定的因果组成要素;(2)而这个要素仅只表现为人们在占有产 品和收入机会方面的经济利益;以及(3)这个要素是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条 件下才表现为上述经济利益的• ——韦伯《经济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2、地位——社会秩序 韦伯的等级地位(身份群体)• 等级地位应该是指一种在社会评价中典型有效的要求的特权化 , 或受特权损害 , 它 建立在下述事实之上:a)生活方式; 因此也建立在b)正式的教育方式;即:1)经验的训练;或者2)合理的教育,并且具有相应的生活形式;c)出身威望或职业威 望• ——韦伯《经济与社会》(1) 等级的划分标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荣誉或声望•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 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是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 影响声誉地位的因素——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价的方式来确定2) 阶级与等级之间的关系• 等级地位可以和某种阶级处境相切合• 地位声誉并不必然和某种 “阶级处境 ”相联系,相反常常和纯粹财产要求处于尖锐的 对立局面3、政党——法律秩序 政党的分层标准——权力• 权力——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 性• 政党的行动目的在于获得权力,即对一个共同体的行动行使自己的影响力,不管行 动的内容是什么4、分层标准之间的关系:相互强化 二、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解释•(一)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法律等上 层建筑的变化• 社会变迁具有整体性• 社会变迁在总体上具有发展的特点二) 社会进化论• 套用自然进化的理论来解释变迁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为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 进化的思想在古典社会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设想所有的社会变迁都呈线性发展 模式,沿单一的途径发展。
西方文明必定是变迁的终点,所有非西方社会都将最终 效仿这种发展模式• 1、孔德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2、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三) 历史(社会)论循环• 社会经历着一个无方向性的、连续的成长和衰落、挑战和反应的变化模式• 1、汤因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论”• 2、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论• 3、熊彼特的“经济周期”论• 4、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