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究.doc
15页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究摘要: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早已引 起社会关注力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三位一体”的 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最大发挥社会支持网络功效,需要依托 政府主导、加快制度建设、实施多方参与支持,借助社工模 式、创新工作思路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三位一体作者简介:卢利亚,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湖 南长沙410005)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及其结构分异下,日益加快的工业 化和城市化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但也凸显了中国社 会建设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确立,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由此所释放 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支撑了城市经济建设,但也 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留 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因故外出打工,且回家间隔时 间在三个月以上,不能随之外出生活的6〜15岁(义务教育 阶段)的儿童[1 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探 讨留守儿童问题,但是在引发社会关注之后的近20年间,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而留守 儿童的数量却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 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
在反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时,一种缘于西方学界的社 会支持网络理论正在中国悄然兴起这一理论把社会支持与 社会系统结合起来,将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一种 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 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2 因而,社会支持 网络实际上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关系系统,通过这些接 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 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 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3 对农 村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原有的社会支 持网络出现了断裂,他们在短期内难以走出心理“断乳 期”,因而,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以尽早恢复或 有效编织一张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一、农村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 理论基础及其提出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体与其他一些个体发生直 接联系,但这些个体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因而从整个网 络来看,这些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就像是网络 结构出现了洞穴罗纳德•伯特(1992)认为,结构洞能够 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 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对留守儿童而言,他正 处于学校、家庭、社区所组成的网络结构的中心,占据着结 构洞中的中间人位置(如图1),具有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 益的优势为了得到认可,他们更倾向于控制信息,甚至制 造虚假信息在2012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一则《高考查分 悬殊,伯父发帖质疑,确为229分,伯父道歉不怪孩子》的 网上新闻点击率极高,留守儿童高某2岁时母亲去世,为了 方便读书便寄养在伯父家,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为了赢得家 人尊重,一直采用欺骗等行为让父亲和伯父等亲人认为他的 学习成绩很优秀;在高考估分时竟估了 700多分,但在事与 愿违后,还是能让伯父等相信他那条显示“695分”的成绩 查询短信是事实,因而其伯父才到网上发帖质疑其成绩被顶 包,最后的查询结果却是229分;而校方的班主任在评价时 则说,229分已是他最好的发挥了 [4]由此可见,正是学 校、家庭、社区在小孩教育方面的各自孤立,所形成的仅仅 是一种弱关系,才使得结构洞的中间人高某能成为亲人们深 信不疑的'‘尖子生”破局的关键则在于建立信息畅通的渠 道,让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弱关系得以有效衔接,向强 关系过渡,即建立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三 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如图2)。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1.留守儿童心理发育的现实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谋生而不得 不低经济成本地将年幼的小孩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中,由祖 辈、亲戚或朋友等进行看护,从而造就了上千万级的农村留 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状态中,如 果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往往容易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作家阮梅在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痛一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中认为,留守儿童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在她 对3000多名留守儿童的采访中,80%以上的觉得没有安全感, 40%以上的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15%以上的认为父母不爱他 们这些问题主要缘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所引发的父母情感交 流、教育疏导、安全保障等功能的弱化甚至是丧失,从而给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 明,热情及时的照料、精心的抚育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 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5]如果能够循此思路, 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为主线,有效挖掘亲子关系中的积极 因素,积极培植社会支持网络,重构留守儿童的心灵家园, 则不能不说是在中国留守儿童必将长期存在的现实背景下 的一种务实选择。
2.留守儿童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体发展必然要与周边社会环境发生关系,在生命的历 程中要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有意无意地为 自己编织一张复杂的社会网络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而言, 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其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温暖,离不开学校的正面教育, 离不开社区环境的长期熏陶,离不开亲朋好友的支持,而更 为重要的是需要发挥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整个社会支持网 络的协同效力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父 母的长期外出已在事实上给子女造成了空间分隔,使得家庭 的情感交流、教育疏导功能大打折扣,在思想认识、价值观 念等方面也形成了较大偏差,很可能引发心理、教育、道德 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寻找'‘替代性”的情感纽带和 教育支持系统,并从全社会视角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社 会支持网络系统Budd (2001)和Stahl (1994)研究认为, 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积极关系、父母和善的教养行为对家庭 破裂儿童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即 使父母双方均不在身边,但只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得当,监 护人积极给予'‘替代性”父母情感和责任,这样的留守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似甚至发展得更好:5 因此 说,积极构建一种健康有序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留守儿童健康 成长的必然要求。
3.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的客观需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 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 孤僻[6]在做事的行为方式上,往往不按常理,颇显"古 怪”笔者在湘西一小学走访时得知:12岁的留守儿童陈某(六年级,男),在晚上就寝时玩手电筒,被班主任查寝时 看到,他便慌称这是他晩上捡的,坚持要将手电筒交给老师 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称赞,可也正是如此,与寝室同学交 往很少,甚至遭到同学鄙视这些被扭曲了的行为,显然超 出了 12岁孩子的世故程度,但却真实地折射了他们渴望被 关爱、被社会认可,尤其是渴望老师等长辈们正面评价的心 态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弱势群体并不是因其自身原因 所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诸如来自国家、 政府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的正式社会支持以及来自家庭成 员、亲戚、朋友等非正式支持不足所导致:3 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大多数留守儿童只能与老人或亲戚相伴,父母仅 仅是物质上的相对补偿,祖辈们的隔代教育式微,亲朋好友 保平安式的监护更是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精神 需求这些问题的长期积压,必然反映到行为方式上,因而 出现诸如好于表现、内心自卑、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旷课 逃学、迷恋上网、早恋、性侵犯以及犯罪行为等。
与此同时, 整个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彷徨等消极因素过早地在他们身上 折射,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防备或吸收能力,又难以有效地 与人沟通、及时排解,因而更容易诱发心理恐慌、价值虚无、 亲情冷漠、行为扭曲等现象上述种种,对一个正常的社会 来说,需要有多方的支持,更需要一个理性的、有担当的多 元社会支持网络来维系,进而推进留守儿童及时有效地融入 主流社会支持网络之中三、农村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运 行在社会支持网络框架下,留守儿童可以较好地化解学习 生活中的问题、困难和危机,并能正常地维系日常生活的运 转一般而言,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个体支持网络与 团体支持网络两部分构成前者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对留守儿 童起支持作用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血缘、亲缘、业缘、地 缘、友缘等五种关系所形成的个体支持关系网络,在表现形 式上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其行事法则主要依托个 人的道德良心后者是以群体、组织为单位的对留守儿童起 支持作用的网络系统,主要涉及社区、学校、政府部门、慈 善机构、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 这些组织机构往往依托法律、政策为依据,具有经常性、制 度性的社会支持作用,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与社会组织 之间的联系。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颇显残缺,留守儿童的心 理落差及心灵隐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抚慰,从现实来 看,这种社会支持最为主要的是来源于家庭网、学校网以及 居住地所在的社区网,因而需要依托这三大社会网络,以留 守儿童为中心来建构“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从 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来看,这三大网络属于团体支持网络范 畴进一步还可细分,其中,家庭网包含着血缘、亲缘等个 体支持网络;学校网则涵盖了业缘、友缘等个体支持网;社 区网包含了地缘、友缘等个体支持网上述三种支持网络分 别以血缘、业缘、地缘为主导,在其现实性上则分别表现为 父母或祖父母的监护性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爱、邻里之间的 关爱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有效运 行,需要监护人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并 且能够对其生存的邻里社区发展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如此才 能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准确判断和提供有效支持; 而邻里乡亲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了解更有利于为留守儿 童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并为之提供可能的各类社会支持总 体来看,在整个网络模式运行过程中,家庭网应起到核心支 持作用,学校网应起到及时补位作用,社区网则应营造良好 的生活环境。
四、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建构1.加强教育引导,深挖传统社会资源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效发挥,主要还得看留守儿 童是否真正受惠,这最为直接的就要看“三位一体”的社会 教育支持网络模式运营是否到位首先,需要倾力构筑家庭 网的爱心暖巢一方面,父母的亲子教育不可或缺、不能替 代国际基础教育届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 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可见父母的关爱、 教育和支持对子女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即便是父母长期在 外,也应该积极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多与小孩沟通、交流 和引导,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亲子之情的存在另一方面, 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补位作用姜又春在对湖南潭 村的研究认为,由于农村固有的亲属网络提供了可资利用的 社会资本,人们可以按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差 序来选择代为养育孩子的亲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亲 子关系因为'‘时一空”分离而造成的情感缺失[7 要使 这些小孩走出亲子分离后的迷茫,监护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安 全性的看护,还应有所“管教”:在心理上、思想上、道德 上、价值观念上积极引导,通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或者 就地取材地正面引导,如干点家务活、照顾弟妹等。
其次, 需要充分利用社区网的社会资源挖掘中国的传统社会资 源,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虽然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但是 这种原生态的以乡情道义为准则的行事方式,对小孩的健康 成长非常有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2008) 认为:在那些内部关系紧密,村民互助精神完好的村庄,即 使父母不在身边,留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