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专业院校选择测试卷及答案(专硕版).docx
11页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五育”并举(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蔡元培提出的,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2)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3)“五育并举”的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2.劳动技术教育(1)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的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有:第一,使学生们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 具有遵守劳动纪律,和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第二,使其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劳动工具的技能3.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讽刺:教师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纳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教学法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4.最近发展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对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优秀同伴或者其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最近发展区与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作用范围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讲义论述即可) 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是他的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 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他认为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们,就能认识它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学生掌握知识也有最简单的因素教师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根源于他承认教育的自然适应性他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潜藏着具有要求发展倾向的天赋能力和力量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他指出了各种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体现在他的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它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裴斯泰洛齐认为十分必要的是使教育的所有方面都能在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实现一)体育 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体育对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体育同智育、德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他把体育中最筒单的要素称为各关节的运动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
他认为体育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共同进行在家庭中可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动作,通过一些自然的形式如饮食起居、劳动等进行在学校中要按学校规定的一些体育活动,如游戏、军事体操、森林旅行、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进行二)德育 道德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以及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是整个教育的中心;道德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在裴斯泰洛齐看来,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这种爱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一个人道德力量的实现这样,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首先在家庭中奠定在家庭中,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这种道德的种子是由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满足其身体上的需要而产生的儿童在产生了对母亲的爱之后,再逐渐地扩大到爱家庭里的其他成员 儿童道德力量——爱的进一步发展,则要脱离家庭,在学校中实现因此,在这里就一定会使他把自己的爱扩大到爱全人类,并由此而意识到自己是整个人类中的一员,一个人的道德力量至此而得到实现他要求学校的德育首先要与家庭教育方式联系起来,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不能有界限的,要使学校中充满家庭中的信任和兄弟般的友爱的气氛他强调指出,对于每种美德的热烈的情感,要胜过他的空谈。
因此,他主张应很少地去解释道德和宗教,而应着重引起和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而且在谈到道德以前,要唤醒孩子们的道德情感 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使儿童练习道德行为,这可以使儿童学会自我控制,形成意志品质还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多次的练习才能巩固至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裴斯泰洛齐采取的手段是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经验,使之经常进行是非比较和反省裴斯泰洛齐还主张,教育儿童要依靠说理,而不求助于体罚裴斯泰洛齐的道德教育是与宗教教育紧密联系着的三)智育 裴斯泰洛齐关于智育的见解,建立在他的认识论基础上他的认识论的基础是肯定认识过程开始于感性认识,然后感性认识又由意识借助于先验的观念加以改造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依照一些永恒的规律从感性认识提高到明晰的观念,进行教学时只有遵照这些规律才能取得成效他认为“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是数目、形状和语言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说话)来掌握语言因此,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教学中的计算、测量和言语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儿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个部分:计算教学、测量教学和言语教学。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数目、形状和言语三者又各含有更简单的要素作为前提条件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法、算术、初步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智育的原则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意见,教学最重要的基础是直观性他认为如果不在广义上应用直观性,就不能使儿童对各种事物和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就不能发展思维和语言,教学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直观性是裴斯泰洛齐主要的教育原则之一 裴斯泰洛齐反对仅从口头讲授和书面文字出发, 使儿童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他提倡在教学中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教学要和儿童对事物的亲身经验结合起来 裴斯泰洛齐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认为教学必须依严格的顺序进行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点1)二者的共同点:①学习的最终结果都是建立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②都强调外在的刺激和外在反应,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重视;③都存在获得、消退和分化、泛化等规律2)不同点①联结建立的顺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通过将无条件刺激与某一中性刺激结合一次或多次后,最终建立与某--反应之间的联结;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建立某一正确反应与某- -强化刺激之间的联结。
简言之,前者是建立S-R联结,后者是建立R-S联结②刺激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指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后者是指具有奖励性质的强化刺激,而不是中性刺激③反应的含义不同前者主要是指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或内脏和腺体的一些反应,而后者是指个体能够主动控制的肢体的外在反应④适用条件不同前者主要用于解释人们的各种情绪性反应、内脏或腺体的反应是如何与各种中性刺激建立联系的,其内在机制是怎样的;而后者主要是解释如何有效地建立、形成新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利用强化手段来形成良好的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3.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1) 循序渐进:首先,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不要颠倒;其次,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安排读书计划,确实遵守;最后,读书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2) 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对书中的内容还要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 虚心涵泳: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体会书中的意思,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涵泳指读书时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 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见之于具体行动5) 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发愤忘食,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绝不放松,反对松松垮垮6) 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指读书时端正态度,精神专注持志”即有坚定志向,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结合我国当前德育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我国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①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德育工作者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而没有看到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重视德育的知识,不重视德育的实践在德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和刻板空洞地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品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学生在遇到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学生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德行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德育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计划,单从个人意志出发,从个人兴趣出发 ④德育研究中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重视个人的直接经验,却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不善于把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⑤德育评价过程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评价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轻描淡写 上述问题的后果是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使德育工作日益空泛和形式化这是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德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相称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2)问题解决的策略 ①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地落实“德育为首”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智育和升学那样重视德育 ②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在德育研究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为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