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课堂PPT.ppt
35页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及其优劣势研究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及其优劣势研究李春李春 朱青青朱青青主要内容•一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及形成原因•二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特征•三 日本主导型经济体制优势及劣势研究•四 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日本概况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太平洋西北部,自北向南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30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6万平方公里人口:1.28亿GDP(2007年):43767亿美元人均GNP:37180美元资源:日本素被称为资源贫乏的国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 所谓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私有制企业为基础,政府在维护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又以强有力的计划导向和产业政策诱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排列顺序为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又直接引导企业,并将重点放到企业上政府的主导型居于首要位置其特点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企业同时面对政府和市场两个调节者,其决策受政府的直接影响。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1 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原因—市场失灵•2 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和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日本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脆弱性以及国家干预的必然性•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868年后才逐步开始的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为了尽快赶超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干预和强制•二战后,日本资本主义及产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呈现的特点则是形成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经济根源•日本经济的结构的二重结构从量上讲,是指在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非常大的中小企业;从质上来讲,是指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占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着带有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的中小企业日本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二元化和分散化作为日本社会特有的历史遗产,与欧美先进国家存在着单一同质的经济结构不同,这也是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原因之一•3 从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考察,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为国家干预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日本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一员,不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而且还以国家管理者的特殊地位,通过各种形式,对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和诱导,以减轻期负面影响,提高其运行效率,保证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日本政府的市场行为更具有重要意义•4 由日本岛国特点所引发的危机意识以及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决定了日本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1)日本岛国的特点:•日本国土狭小,其大小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且境内有火山,1.2亿人口大多拥挤在靠近沿海的狭小平原,东京面积仅及北京面积的1/3,而人口却高达1200多万之众自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自然灾害层出不穷,这种缺乏生存空间的危机感却会油然而生•(2)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二战后,日本本土满目疮痍,社会经济秩序一片混乱,陷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由国家出面,运用政权力量来整顿社会经济秩序,迅速恢复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由于战后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加上日本经济发展中固有的依赖性和伴生性,迫使日本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由国家充当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运用政权力量来配置相对不足的经济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政策,以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5 独特的社会价值体系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战后日本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大量吸收西方文明,但同时也在许多方面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特征•1 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并采用行政指导来保证政府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得到企业的响应•在日本经济运行中,企业的决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包含了政府“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诱导因素•2 强调把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在资源配置中各自的优势•市场仍然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力量,但政府的经济计划开辟资源配置的新的领域市场机制的调节有利于实现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赶超型目标的实现,计划机制的调节有利于在市场机制失效处承担起责任,以弥补市场的缺陷•3 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经济运行带有浓厚的政府计划指导、协调的色彩•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最具特征的方面,就是政府有效利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其中核心是优势产业政策政府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节工具,既影响企业决策,又改变市场态势,如供求、价格等•政府制定的经济计划,确定了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而为私人企业制定发展计划指明了方向,此外,政府制定经济计划,明确了国家投资的主要方向,从而对私人投资起着引导作用•4 以“贸易立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大量物资需要从国外进口,对世界经济依赖性很大。
因此,日本政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通过各种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外贸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如在鼓励出口方面,实行出口优惠金融制度,贷款低息、减免税,以及实行出口保险制度等,支持和扶持出口企业,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日本模式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日本模式又具有自己的有点和特点:•(1)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组合关系的重点不同,美国重企业自由,德国重市场有效,而日本重政府计划,强调政府的指导作用•(2)经济决策程序与考虑的因素不同•在微观经济决策上,日本企业要接受政府的意图,进行政企协调在宏观经济决策上,日本注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并要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3)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不同政府作用方式是,采取计划诱导和产业政策诱导相结合的方式宏观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注重供给管理•(4)经济运行机制中市场与计划二因素的组合状态不同日本更注重计划和市场的结合,优势互补,注重计划手段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直接作用三、日本主导型经济体制优势及劣势研究三、日本主导型经济体制优势及劣势研究•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出强大的增长和竞争活力,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却显得对应迟钝,缺乏竞争活力。
在短时间内将成功与失败两面的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面资料•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的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1.1.日本经济的性质日本经济的性质•从制度看,市场经济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制度,从模式看,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样的制度之所以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就在于构成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组合•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6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二战之后,也是最早以政府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2.2.日本经济模式的经验日本经济模式的经验•(1)运用产业政策诱导社会资源向政府调控的领域和方向配置•从战后50年代重点发展纤维等轻工业,到60年代重点发展钢铁和化学工业,从80年代转向重点发展电器机械和汽车业,到90年代发展电子机械和信息产业的选择,每一次产业的转换选择,都是在政府产业政策的诱导下进行的。
•(2)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保护”关系,保证企业投资和管理符合政府的产业调控的方向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是欧美国家那种纯粹的纳税关系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指导和保护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上,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下凡”制度,就是从人际关系方面加强了政府对企业指导在日本存在着论资排辈年功序列制的官员升迁制度,由于越往高层,其职位越少•为了解决到一定年限需要提升的官员,而没有空缺职位的矛盾,采取了从政府派到企业任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员“下凡”到企业,从人际关系上强化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3)运用政府计划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经济不景气以来,通过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其次就是从50年代开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国土开发综合计划”•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政府按照计划对开发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计划尽管这种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导作用2.2.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看,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看,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依赖的外向型经济•由于两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场经济表现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一是国内资源的短缺。
二战后日本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7%,美国是20%,英国9.3%,西德57.7%,法国80.3%,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二是二战之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在引进中进行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高的开放性•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 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家市场的接轨不断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互补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日本经济在国家分工体系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在本质上也是使员工不得不依附企业的一种宗法关系因为在日本所有企业都是隶属某个财团或某个银行,所有的企业都实行终身雇佣,而且是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形式上分离,实际上的不分离,所以在日本并不存在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相的依附关系的存在是对市场竞争关系的抑制但是在现实日本市场经济中,正是这种依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却成了日本企业精神的形成根源3.从宗法关系与市场关系混合中生成的企业制度,从宗法关系与市场关系混合中生成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从古代社会遗留下的依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变成了员工对企业、小企业对大企业,大企业对银行、企业对政府的服从和忠诚关系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企业对政府的服从,使政府的调控信息以最少摩擦得以实现•与欧美的大企业相比,日本企业集团形成时期短,摩擦成本小这可以说是在短期内日本跨国公司迅速成长的秘密所在4.4.从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上看,是赶超性学习模式从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上看,是赶超性学习模式•日本产业政策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产业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追求规模经济、鼓励企业间的合并与联合,追求卡特尔效应;•二是适应日本经济外向型特点,鼓励出口始终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是坚持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置于产业政策的核心,使产业推进和升级始终在技术进步的中进行。
•正是这种赶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工业制造大国5 5、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二战以后是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适应制造业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对制造业适应性和强大的竞争力优势•在技术上,加快创新,日本所拥有的技术革新优势是在直接面对市场的终端产品中显示出来的,所以日本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直接变成了市场竞争优势•在企业组织方式上,制造业所需要的是“双高式”的企业组织方式所谓“双高”式是指建立在高度分工基础上中小企业群与高度综合的大企业集团相配套的企业组织•在新经济时代失灵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80年代后期因日元升值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日本经济为什么长期无法恢复,成为日本经济发展 的难题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致力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坏帐、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的解决四、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四、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1.1.政府导向型模式今后如何走?政府导向型模式今后如何走?•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帐,仍然贯彻“护送船队”的政策时,则变成对破产企业和落后企业保护。
由于对应该处理的银行坏帐未能及时处理,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在政府导向型市场模式左右的惯性思维方式的作用下,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力量来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90年代以来,政府导向型市场模式在解决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上,在新一轮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中频频失灵行为,迫使人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政府导向型模式,今后如何走?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2.2.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成为昨日黄花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成为昨日黄花•在引入西方尖端技术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工艺流程和产品中进行追加的技术革新的路径,可以说是一条学习、引入西方技术的最佳路径80年代之前日本的这种作法,堪称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的典范•但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革命,所依托的技术是原创型的技术传统的制造业技术,从原创性的科学 理论转化为可实用的技术和产品,需要两次创新才能完成,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从原创技术的出现到产品的问世,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且也是在同一个研究 室中完成的。
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的软件产品,制造技术相对与软件开发技术而言几乎是零这说明现代的高技术不需要二传手•但在高新技术革命时代,来自欧美之源的水,不需要通过日本就可以流向全世界 在新经济时代,缺乏原创性技术体系成为昨日黄花3.3.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对应迟缓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对应迟缓•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永恒的李嘉图,也没有永恒的凯恩斯,当然也不可能有永恒的企业制度日本企业制度的优势则是相对于70到80年代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而言,经济发展的环境一旦变化,许多优势的东西不仅不能继续保持,甚至还会走向其反面,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在70年代,具有高度竞争性和独立性的美国企业,在传统的制造业竞争中输给日本但从80年代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信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充满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具有独立性的美国企业和高度流动性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却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从80年代开始,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一大批高 科技 的新型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到了90年代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而出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日本企业,在面对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中,表现出对应迟缓。
在政府保护下缺乏淘汰机制的企业序列制度,缺乏人才流动的终身雇佣制,很难使新型企业在传统的企业制度体系的夹缝中产生•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制度的封闭性,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从产品结构和研究开发方向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但这是在保留原企业制度下进行的,所以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有限4.4.日本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日本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前景•由于结构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经济走出不景气的道路艰难而曲折,日本经济什么时候能够走出低谷的时间表,即使日本的专家与学者也很难确定但经过十多年渐进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日本经济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从日本专家和学者讲述的内容中,可以发现,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也是日本经济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日本的政府和学者已认识到政府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放松行政管制,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适应因特网时代需要的更加灵活的市场经济,是目前日本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体制方面推进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选择性的金融体系。
在金融机构的合并中,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自由化•在企业关系上,开始进行打破束缚企业之间竞争的序列关系的改革,在企业内部,对终身雇佣制进行改革,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鼓励人员开始流动、竞争,促使劳动力市场发展在对外开放上,鼓励外资进入日本,收购日本的企业和不良资产这些改革都是围绕一个目标进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场机制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在新一轮的新经济竞争中,日本企业未能抓住有利机会,获得其应有的市场份额面向全球,实现日本企业的再造,成为日本企业努力的目标•日本政府鉴于在80年代以来IT革命的对应迟缓,提出了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是“e-Japan”,围绕“建立网上日本”战略,制定了三大战略目标: (1)实现全体国民都得到IT利益的社会; (2)建立在自由竞争原理之上的有效率的经济结构; (3)实现 网络 时代的国际贡献 •实现战略目标的4个重点政策领域是: (1)依靠民间进行超高速网络的基础实施建设,依靠政府,实现自由而公平的竞争环境; (2)建立电子商务交易的规则,为电子商务创造环境; (3)建立电子政府实现行政、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4)为了适应信息社会而开展 教育 ,培养IT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究。
李春李春朱青青朱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