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8160152
  • 上传时间:2023-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待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是: 1、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第6课 黄河颂一、 课文特点及意图《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做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二、教学建议: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2、提高诗歌朗读的能力 过程:(一)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电视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朗读诗歌: 学生齐声朗读;自选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2、歌颂黄河的部分,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4、课文小结序曲 ———— 主体 ———— 尾声 伟大坚强 绘黄河——颂黄河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5、再次朗读 (四)拓展延伸:阅读《黄河大合唱》其他几个乐章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方法:先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二部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接着自然引出对歌词产生背景的介绍,激发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应以诵读为主,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之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7课 最后一课一、课文特点及意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具有独到的效果 《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来学习它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一)整体感知1、 初次默读教师不做其他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阅读一遍2、漫谈阅读感受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无论如何,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对于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二)研读课文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B.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由于这最后一课而变得懂事的孩子”的一种见解 C.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B.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几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三)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四)作业延伸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作业布置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2、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方法: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来完成教学任务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文特点及意图:这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二、教学建议: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理解和领悟文中的比喻所蕴涵的哲理和洋溢的感情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以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李大钊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课前已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标出应注意的读音,圈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字词,再交流2、集体齐读课文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注意情感)(四)研读课文1、 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2、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教师可提示: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学生寻找关键词语:“高唱” “悲壮” “走过”……(五)问题探究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六)作业布置1、(讨论一下) 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现在的新形势下,你觉得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方法:1、本文适于朗读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不必死扣本体、喻体之类概念应对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 3、最好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没有条件的,由教师介绍,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9课 土地的誓言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二、教学建议目标:1、 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梳理文章结构,感受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2、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精彩语句,揣摩语言并体味文章写作特色3、 进一步感受爱国情感,并由此受到启发。

      过程: (一)音乐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创设情境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在战乱的年代里,许多人踏上了遥遥无期的离乡背井之路但走得再远,我们也割舍不下对土地的这份深深眷恋,我们也永远铭记对土地许下的誓言,总有一天,我们会踏上重返的路途,为我们所深爱的土地二)检查预习1、 让学生自主展示交流、解说自己所找到的背景资料,从而对时代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通过投影,电脑播放,讲述等多种方式进行2、 由时代背景联系到该背景下的人——作者作者简介3、 由作者与背景联系到课文标题的理解土地的誓言——被迫流亡远离家乡的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三)整体感知课文A、教师进行表情朗读(正音正字,学生感受文中充沛的感情B、个体审美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先知道一定的朗读技巧,并明确该文应以情带言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较后再读该环节以学生为主,随学生而流动一方面让他们自己感受课文,理解句子;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审美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