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作区马铃薯新品种(系)筛选试验研究.doc
4页旱作区马铃薯新品种(系)筛选试验研究摘 要:为解决定西市旱区马铃薯品种比较退化和单一的问题,引进陇薯 6 号、陇薯 7 号、陇薯 8 号、陇薯 10号、L0529-2、L0527-4、L0527-2、庄薯 3 号 8 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陇薯 6 号、陇薯 7 号、L0527-4、陇薯 10 号四个品种(系)田间长势较强,生育期适中,商品性状好,产量高,折合产量分别为33374.7、31727.8、31311.1、28771.3kg/hm,分别较对照增产 19.6%、13.7%、12.2%和 3.1%适宜在我市旱作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研究;栽培管理;旱作区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海拔 2048m,年降雨量 400mm,无霜期 127d,年平均气温 6.9℃,年有效积温 2053℃,土地类型是梯田地,前茬作物为玉米 2.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面积 2.4m×7m=16.8m,小区间不留区间距,重复间留 80cm间距采用黑地膜全覆盖双垄垄侧种植,带幅 120cm,株距33cm,亩保苗 3340 株。
3.参试品种(系) 参试品种(系)共 8 个,分别是:陇薯 6 号、陇薯 7号、陇薯 8 号、陇薯 10 号、L0529-2、L0527-4、L0527-2、庄薯 3 号(CK) 除庄薯 3 号(CK)以外 4.施肥及田间管理 施肥量各处理相同,亩用马铃薯专用肥 2 袋(80kg/袋),过磷酸钙 1 袋(40kg/袋) 马铃薯出苗期随时到田间查看,记载生育期,除净田间杂草7 月 9 日喷施 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于 7 月 15 日、7 月 21 日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喷施宝大森防治晚疫病,其余田间管理同大田4 月 16 日播种,9 月 23 日收获 二、结果与分析 1.物候期情况 各品种出苗期在 5 月 16 日-5 月 18 日间,L0529-2、L0527-4 和 L0527-2 三品种比对照早 2d;现蕾期在 6 月10 日-6 月 15 日,其中 L0529-2 最早,比对照早5d,L0527-4 和 L0527-2 比对照早 3 天,陇薯 10 号比对照早 2 天;开花期在 6 月 20 日-6 月 23 日间,其中 L0529-2最早,比?φ 赵?3d,陇薯 10 号和 L0527-4 比对照早 1d;成熟期在 8 月 8 日-10 月 5 日间,最早的是 L0529-2,比对照早 56d,其次是 L0527-4 和 L0527-2 比对照早 39d,陇薯8 号、陇薯 7 号、陇薯 6 号,生育期为 116-118 d,比对照早成熟 24d 左右。
所有参试品种在安定区种植都能正常成熟 2.生长性状 参试品种株型均为直立型,茎颜色陇薯 10 号呈绿紫色,其它品种均为绿色叶片颜色陇薯 10 号和庄薯 3 号为深绿色,其它品种均为绿色花冠色 L0529-2 为紫色,陇薯 6号为乳白色,庄薯 3 号为淡蓝紫色,其它品种均为白色出苗率陇薯 6 号 98%为最高,比对照高出 13 个百分点,陇薯 7 号次之,出苗率为 93%,比对照高出 8 个百分点,L0529-2 和 L0527-2 最低,均为 80%各参试品种的株高为70cm-82cm,与对照相差 3cm-15cm田间长势强的品种有陇薯 6 号、陇薯 7 号、L0527-4、陇薯 10 号,田间长势中等的品种有 L0529-2、L0527-2、陇薯 8 号 3.产量结果比较分析 根据各小区测产得知(表 1) ,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陇薯6 号,小区产量为 56.1kg,折合单产为 33374.7 kg/hm,较对照增产 5476.5kg,增产率为 19.6%,产量最低的品种是L0529-2,小区产量为 24.5kg,折合单产为14603.9kg/hm,较对照减产 47.7%较对照增产的品种为陇薯 6 号、陇薯 7 号、L0527-4 和陇薯 10 号,而甘陇薯 8 号、L0527-2、和 L0529-2 较对照减产。
方差分析显示(表 2) ,区组间无显著差异,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用新复极差法比较表明(表 6)L0529-2 与除 L0527-2 外的其它各品种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L0527-2 与陇薯 6号、陇薯 7 号、L0527-4 之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陇薯6 号与陇薯 8 号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它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 三、结语 综合分析参试各品种田间长势、生育期、商品性、产量,陇薯 6 号、陇薯 7 号、L0527-4、陇薯 10 号四个品种(系)田间长势较强,生育期适中,商品性状好,产量高,折合单产分别为 33374.7 kg/hm、31727.8 kg/hm、31311.1 kg/hm、28771.3 kg/hm,分别较对照增产19.6%、13.7%、12.2%和 3.1%适宜在我市旱作区推广种植作者简介:何艳云(1989―) ,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旱作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 王鸿雁(1979―) ,女 ,农艺师 ,主要从事旱作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