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海漫记读后杂记.doc
3页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杂于永正是受人尊敬让人仰慕的老师,他虽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但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每次他讲完课或作完报告,总有许多年轻老师去与他合影于老师的著作很多,但我最爱的是他著的《教海漫记》 这本于 1999 年出版的书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教学智慧的结晶,看起来让人爱不释手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看来,这些事被于老师处理的那样机智不仅是由于于老师的智慧,更是因为于老师对于教育、对于学生的热爱一部《教海漫记》 ,可以说是于老师对学生爱的实践宽容是一种爱于老师和我们一样,刚走进教室也有许多的迷茫和困惑,甚至有时对于学生有些蛮横,但于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当他发现这一切无助时,便选择“露一手” ,这让顽皮的孩子们佩服了他,靠近了他学生中不乏有许多“刺儿头” ,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对一个对他大吼了一声“哈依”的学生的处理面对全班学生的惊讶,于老师给全班学生送去了坦然、真诚的笑及幽默的话:“你是从哪里来的?说你是德国的留学生吧,可嘴里的话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的留学生吧,你举手的动作又像德国法西斯的军礼你到底是从哪国回来的?”于是,是全班学生的笑声中,于老师肯定了他的勇气,并封他作班长助理。
多年以后,这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给于老师的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你对我的宽容,你的宽容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但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小学生就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于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赞可夫说得好“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宽容就是一种爱,它可能将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把语文教学加入艺术的表现形式,总能让人从感官上得到享受,这种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于老师擅长戏曲、绘画、书法、弹琴,这些都成了他教育学生学习的法宝有时上完课,他会有滋不味地为学生唱上一曲《苏三起解》 ,所以于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往往会有学生跑上来:“于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 ”可见孩子们对他课的喜爱一堂让学生喜爱的课,不仅仅只在于这些外在的辅助条件,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法的艺术运用,才是决定的因素于老师一生实践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 ,提倡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语文姓语,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
于老师遵循的语文课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所在,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这样做的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讲述他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处理课文学完了,老师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记讲了呢?”不只学生,连听课的老师都很惊讶其时,这只是于老师的巧妙安排,他说:“我们对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这个巧妙的设计是写的训练,它体现了于老师对教学的艺术性的设计于老师教学中的这些点子,来源于他对于教学的完美的追求,来源于他对于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有了这种爱,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于老师说过,他教的每篇文章,自己都要会背,对教材烂熟于心,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感到是一种享受,这与他对教材的艺术性的处理是分不开的于老师的座佑铭是“以人为镜” ,我们也应以于老师为镜,读好于老师这部大书让于老师的“教的艺术”长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