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原卷版).docx
14页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测试生物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D.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A. 非生物成分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3.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4. 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 )A. 消费者摄入食物中的所有能量 B. 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C. 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所有能量 D. 消费者流向分解者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考虑人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不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 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 能量在相邻的两个生物种群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D. 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6.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 (cm2·a)B. 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C.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 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7. 六中高二王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中A为生产者,图2中A为生产者,图3中E为生产者B. 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 图2中A、B、C、D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 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8. 某同学设计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对照组的土壤应设计( )A. 不作处理,自然状态B. 作高温灭菌处理C. 排除微生物的作用D. 尽可能避免理化性质的改变9. 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
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的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的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 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的外观、声音等C. 水貂对斑鳟鱼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 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10.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甫描绘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花从中蝴蝶的种群密度B. 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分别属于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 为避免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11. 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B. 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 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D. 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12. 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且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其结构基本不发生变化B. 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生产量和分解量基本相等C.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D. 物种间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3. 岛屿上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灭亡率取决于岛屿上资源(一般与岛屿面积正相关)的多少,也与种间竞争强度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距离大陆越远,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 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C. 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D. 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14.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B. 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C. 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D. 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15. 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B.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C.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D. 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16. 我国在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部分数据如下,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10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总人口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下列关于人口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B. 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是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C. 政府出台三孩生育政策的目的是调整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D. 人口持续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7. 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下图显示一个爬行动物种群(图1)被设计中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隔离成相互孤立的a、b、c、d4个小种群(图2)的变化情况,道路不改变原生境和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境破碎是该物种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B. 隔离可导致每个小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道路设计应考虑为野生动物预留迁移的通道D. 与原种群相比,每个孤立小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变18. 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但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方面又同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绘制图。
棕熊、马来熊、眼镜熊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基因型多样性19.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A.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20. 2021年,在中国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绘制了美好蓝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 对行将灭绝的物种可以进行易地保护21.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下列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不合理的是( )A.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价值C. “划区轮放”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保护生态环境要严格禁止砍伐林木、开采矿产22. 近年来浙江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有效成果,助力生态环境“破茧重生”。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修复治理建议中最不合理的是( )A. 修筑水泥混凝土护坡B. 引入耐重金属速生植物C. 取周边地表土覆盖D. 接种抗污染菌种23. 稻鱼共养模式中,稻田为鱼类提供庇荫和食物,鱼除草增肥、吞食害虫,既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提高了系统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鲫鱼所取食的有机物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B. 水稻长势基本一致,稻田生物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 稻田中不同水稻基因型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D. 该模式通过增加食物链长度从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24. 南通市以“保护、生态、原乡”为主要设计原则,打造了集森林保育、生态修复为一体,兼具农耕田园特色的五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公园是生态工程的生动缩影B. 森林公园的建设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 森林公园的建设利用了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D. 可以大量引入热带景观植物,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5. 随着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持续推进,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沙漠到绿洲的转变属于原生演替B. 沙漠治理的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 从沙漠到绿洲的演替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会持续增加D. 演替是漫长无休止的过程26. 我国劳动人民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出大量美味食品,如酱油、腐乳、豆豉等,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下列关于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工业化生产啤酒时,酵母菌的繁殖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 腐乳和果醋都是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的传统食品C. 水封泡菜坛的目的是隔绝空气,确保坛内乳酸菌发酵处于无氧环境D. 泡菜“咸而不酸”是因为盐水浓度过高,抑制乳酸菌发酵所致27. 以木薯淀粉水解糖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发酵全过程中酿酒酵母菌数量持续增加B. 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会影响酿酒酵母的活性C. 生产过程中酿酒酵母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D. 需要考虑发酵体系中渗透压对酿酒酵母生长的影响28. 黄豆酱是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制作方法的相关记载它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米曲霉(好氧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而成劳动人民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发酵技术,总结出以下经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选用具有高蛋白酶活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