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民俗和非遗的相关知识.docx
5页收集民俗和非遗的相关知识:民俗的基本内容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 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 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 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 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 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 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 —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 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 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 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 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民俗的根本属性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 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 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 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 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 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 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 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 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 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 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
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 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民俗的分类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 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2、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3、社会生活:(1)家族,(2) 社团,(3) 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 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民俗的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 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 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 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 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 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 —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 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 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 筑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 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非遗相关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 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 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 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 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 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 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 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 独特性、唯一“I生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 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2.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 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 (或物体)这一点与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不同。
3.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 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遗产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前代遗留 因被后代认为具有价值而享用或传承的财富,所以传承性是人类所有 遗产的共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不例外4.综合性 综合性表现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因素来讲,非物质文化遗 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从功能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 有认识、欣赏、历史、娱乐、消遣、教育、科学等多种作用5.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独有,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 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 情感表达等因素有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到了其他地方,但不同民族仍然会为其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烙 印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6.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 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 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 承人或传承主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 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 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他们为社区、群体、族 群所公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 超人的才智和灵性,创造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 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传承主体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 命,既要把自己掌握的高超技艺、技能传授给后人,又要在传承中不 断发展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艺,使传承的技艺与技能因创新和发展而 有所增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 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它包括 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社区与民 众各级各类保护主体负有不同责任、承担着不同的保护工作任务 但是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 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弘扬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 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 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 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 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 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 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 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 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和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全面、系统地 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如下几 项:第一,建立保护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建 立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既是抢救保存的前提,也是传承、弘扬的依据 第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式通过搜集、记录、分类 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 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 存第三,在它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第四,转化为 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第五,保护传承人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要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 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1.本真性 本真性是英文 authenticity 的译名。
它的英文原意是表示真实的 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世界遗产委员 会明确规定本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原则同样 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 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坚持本真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对 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防止伪民俗和伪遗产2.整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 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保存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整体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所谓 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 和生态环境3.解读性 可解读性是指我们能够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 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含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应该格外重视解读和挖掘其各种内在精神观念,如果只是继承 其文化形式而不能解读其内容,那么就会丧失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 值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解读性原则,做到对文化遗产认真研究, 这样,保护才具有本质性意义4.可持续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