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docx
25页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 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 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 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 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 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 划提供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 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 小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 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 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 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 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1)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 5 级,为极敏感、高度 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 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 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制图中,应对所 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 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 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 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 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 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 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 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 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方法、步骤与指 标参见附件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 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 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 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 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 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具体指标与 分级标准参见附件4)石漠化敏感性:可以根据评价 区域是否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以及植被 覆盖度等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 参见附件5)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 式等特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上面的评价多针对于大尺度的区域,多 针对自然属性,如果是城市的生态敏感性 评价,即小尺度的评价,则采取其他一些 指标,如植被类型,地势高程,环境污染 程度,人口等因素进行敏感性评价,下面 是我找出的一些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 价的指标体系。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 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 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 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 能、环境净化功能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 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的综合特征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 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 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3)土壤保持(4)沙漠化控制(5)营养物质保持(6)海岸带防护功能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方法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共分 4 级,分为极 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 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级 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 综合明确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 并依据其重要性分级具体包括一下内 容:(1)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评价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热点 地区均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地区,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 D1(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 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 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 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23)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 评价要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 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床和水资源 的危害程度与范围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 参见附件 D34)沙漠化控制:在评价沙漠化敏 感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地区沙漠化 所造成的可能生态环境后果与影响范围, 以及该区沙漠化的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 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D45)营养物质保持:从面源污染与 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问题的角度考虑,评 价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其重要性 主要根据评价地区 N、P 流失可能造成的 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与分 级标准参见附件 D56)海岸带防护功能:重点评价海岸防侵蚀区、防风暴潮区,红树林、珊瑚礁和 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以及其它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 要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等。
评价指标与 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D6附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D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 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D1-1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准则(1) 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 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对能满足该 准则的生态系统的保护能有效保护其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2) 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一定地区生态 系统类型是由该地区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形 成的相应地,特定生态系统类型通常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 体现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与动植物的分布,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3) 只在中国分布的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地质过 程,以及生态演替,中国发育与保存了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而在全球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价值4) 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指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物种丰富度高的 生态系统,这类生态系统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意义5) 特殊生境:为特殊物种,尤其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特定栖息地的生态系统 如湿地生态系统等,从而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D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可以参照表 D-1a, b 表 D-1a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 物种数量比率重要性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 量比率>30%极重要物种数量比率15-30%中等重要物种数量比率5—15%比较重要物种数量比率<5%不重要也可以根据重要保护物种地分布,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来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 D-1b表 D-1b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重要性国家一级极重要国家二级中等重要其它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比较重要D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 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 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分级指标参见表 D2 D2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类型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城市水源地极重要极重要极重要极重要农灌取水区极重要极重要中等重要不重要洪水调蓄不重要不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D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参见表 D3。
D3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土壤保持敏感 性影响水体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12级河流及大中 城市主要水源水体不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极重要极重要3级河流及小 城市水源水体不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45级河流不重要不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中等重要D4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分级方法主要分析评价评价区沙漠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表D4 表 D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及分级指标直接影响人口重要性等级>2000 人极重要5002000 人中等重要100500 人比较重要<100 人不重要在沙尘暴起沙区,其重要性评价可以根据其可能影响范围来判别: 若该区沙漠化将对多个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极重要的作用;若该区沙漠化将对本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 控制有重要的作用若该区沙漠化不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 制的作用不大D5 营养物质保持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 与严重程度如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 持的重要性大。
否则,重要性不大(表 D5)D5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级表河流级别位置影响目标重要性河流上游重要湖泊湿地*极重要1、一般湖泊湿地中等重要2、河流中游重要湖泊湿地中等重要3一般湖泊湿地重要河流下游重要湖泊湿地重要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河流上游重要湖泊湿地中等重要4、一般湖泊湿地重要5河流中游重要湖泊湿地重要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河流下游重要湖泊湿地重要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其河流上游重要湖泊湿地重要它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河流中游重要湖泊湿地不重要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河流下游重要湖泊湿地不重要一般湖泊湿地不重要注:重要湖泊湿地包括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D6 海岸带防护功能 主要评价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域对台风、海洋风浪与风暴、海岸侵蚀等 的防护作用;以及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等 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评价方法与指标可以参考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 功能区划报告》1)海岸防侵蚀区易受海浪、海流侵蚀,已明显蚀退(蚀退速度>a),并对沿岸居民生活、 耕地、城镇工矿建设等带来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蚀退的区域 2)防风暴潮区 台风、大风和持续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区,造成溃堤,海水入侵海岸并对 岸上城镇、工业、港口、大片耕地、虾池、盐田及居民生命造成危害,需要保 护的区域。
根据需要可分为三级:[级一重要城镇、工矿附近岸段,应防千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2级风; II级一较重要的工、农业区,应防百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1级风; 皿级一般的工业区、养殖区、盐田区,应防20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9 级风 3)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a)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区(b) 珊瑚礁生态系统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