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研究.docx
14页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研究摘要:林清玄散文中融入了大量的禅学智慧,他用一颗菩提心去关注人世,展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和入世情怀,形成了独特的散文美学意境他以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家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秀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林清玄散文的神韵在于一个“禅”字菩提系列”作品可以说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林清玄研究禅理的成果其作为林清玄将禅学智慧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代表作品,表达了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人生思考及其超然物外,宁静淡然的生活态度关键词: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形成原因;写作特色The Zen study of LinQingxuan "Bodhi series" proseAbstract:In his prose, Lin qingxuan integrates a lot of zen wisdom. H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world with a bodhi heart, displays broad compassion and enters the world, and forms a unique prose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He interprets the spirit of buddhist scripture and zen thoughts of family life with simple words, and hi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meaningful zen philosophy are fascinating and enlightening." The verve of Lin qingxuan's prose lies in the word "zen". "Bodhi series" works can be said to be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udy of zen Lin qingxuan results.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Lin qingxuan's combination of zen wisdom and literary creation, it expresses his life thin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en ideology and his transcendent and in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life. Keywords:LinQingxuan;"Bodhi series";Reasons for thefor mation;Zen; Writing characteristics目录引言 7一、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的体现 8(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8(二)以慈悲心看世界 9(三)以平常心看待世界 10(四)以自省心看待世界 10二、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形成原因 11(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11(二)文化传统的影响 12(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2(四)个人性格影响 13三 、禅理影响下的散文写作特色 13(一)林清玄散文中的“禅意”题材选取 13(二)独特的“禅语”语言风格 15结语 17l 引言林清玄,生于1953年,于2019年1月23日去世,享年65岁。
中国台湾高雄旗山人,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等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几乎得遍台湾地区所有的文学奖1992年,林清玄完成了“菩提系列”散文,即“菩提十书”的写作菩提系列”作品的出版不仅在台湾本土,更是在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华文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引发了之后的“林清玄现象”其作为林清玄将禅宗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的代表,是很有研究意义的研究“菩提系列”散文,我们可以了解林清玄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他超然物外宁静淡然的生活态度探寻他以独特的禅理散文表达着对人世的关怀既能学习他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风格,又能启迪心灵,给我们的精神家园带来升华本论文我将以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作品的钻研,努力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禅理,着力分析林清玄散文中的禅意带给散文的独特魅力。
研究散文中的禅宗思想,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类的关怀与禅宗思想相关的精神内涵一、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的体现(一)佛家禅意贯通始终“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韵[J].语文学刊,2008,(1). 林氏散文具有浓厚的禅理气息,散文能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散文韵味与佛学禅意结合,耐人寻味他的散文一般书写平常之物,然而随着文字的流动,意蕴会渐渐涌起,或生活至理,或命运玄机,或禅宗秘意,豁然而出,给人会心一击他对人性和尘世的感悟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他虽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人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体悟生命《黄昏菩提》中写到:“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阴走到阳光烂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林清玄:黄昏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89页.由菩提树进而想到生命、心情甚至智慧,文章拨云见日,渐入佳境,令人感动深思 《佛鼓》中写:“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抚面轻柔;……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来自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3页.由庙宇到人世,由佛鼓无尽到境界无边,觉醒之语,激荡人心《清欢》以苏轼的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引子,以“清淡的欢愉”为诠释,并坦言“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12页.清欢是一种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也是作者赠予当代人的生活智慧徜徉在林清玄绝美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心性的绝美和生命的大美二)以慈悲心爱尘世佛家禅宗里蕴含浓厚的慈悲思想,慈悲的教义是劝诫人们怜悯众生林清玄散文中透着一股悲悯情怀,他关心民生疾苦,因慈生悲,因悲生爱慈悲是禅理的精髓,而禅理是林清玄散文的灵魂林清玄曾经这样解释过慈悲的涵义:“应该拿而不拿就是慈悲;应该贪时而不贪,这是慈悲;应该生气时不生气,就是慈悲;应该骄傲而不骄傲,这是慈悲;应该怀疑而不怀疑,这是慈悲所以慈悲是消除一切负面情绪所得到的东西林清玄:身心安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第79页.只有慈悲地对待自己,慈悲地对待他人,慈悲地对待自然,才能得到生命的和谐统一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林清玄立足社会,以慈悲之心善待万象众生,用仁爱的双手抚慰尘世的伤痕,让躁动不安的当代人保持精神世界的清明。
佛教慈悲仁爱的情怀影响着林清玄的价值观,他描写社会下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此来其他人的慈悲之心,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他关注的焦点林清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种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无疑是受到佛教精神的熏染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J].中国文学研究,2005,(1).他的散文描写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琐碎之事,他善于在生活点滴中挖掘真挚的情感、提炼生活的哲理,笔调细致真实,取材平凡,立意不凡《木鱼馄饨》中敲木鱼卖馄饨的老者,《佛鼓》中敲鼓的比丘尼,《车倒一车柠檬》中卖柠檬的夫妇,《黑暗的剪影》中的剪影者,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都拥有乐观美好的心灵,柔弱之中透着坚韧慈悲之心召唤出豁达之心心胸狭隘,看到的世界也就狭隘;心胸豁达,看到的世界也就宽阔《增壹阿含经》中说人生有八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宗文点校:原始佛教基本典籍增壹阿含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第310页.婆娑世界,一切都是苦的林清玄并不直接阐释佛教人生本苦的思想,而是以超脱的心态从悲苦之中提取出向上乐观的人生体悟他教给我们的不是纠结失去的,而是释怀,愉快地活在当下。
什么是柔软心?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保持不固执、不僵化的心林清玄从小在农村长大,童年时期,父亲告诉他越柔软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茁壮的果实,其实也就是指强根固本人就和土地一样,心是本源,所以人也要有一颗柔软的心柔软心是慈悲心的基石,先柔软视之,才能慈悲待之林清玄正是用他的柔软心关怀着人世,关怀世人心情他用柔软的心去消解贪念,消解烦忧;淡然面对一切,不怀丝毫恨意,在黑暗中也如一盏明灯林清玄散文中所展现的豁达心和柔软心都是慈悲心的表现,因为心怀慈悲,他才会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超越有无,超越是非三)以平常心待世界林清玄用体味万物的平常心拂去众人蒙尘已久的心灵,他的散文体现了佛教文化之中“平常心是道”的人生经验所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强露.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平常就是指内心淡如止水,反思自省,进入自由纯粹、平等无我的境界在《黄昏菩提》中他描绘了黄昏散步至建国南路时见到的一幅街景,画面中出现的那些惊惶、失措、焦急、忙乱的人,显得与美丽的黄昏格格不入这些鲜活的现代人意志力浅薄、欲望浓烈、心浮气躁,徒有身为世人的性格,却欣赏不到人世之美,因此林清玄清楚地指出:假如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不够美好,不要急着怪罪这个世界,应该先看看自己是否优秀。
世人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平和,归根到底就是要有一颗淡薄宁静的平常心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林清玄的出世是不离尘世的出世,注重的是现下的解放,心灵摒除杂念,对世间万物不执念他还认为,禅并不是脱离生活,而是更加清醒地生活;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从容地入世同时林清玄劝诫人们要珍惜生命,在内心构建一座美丽的花园,要用愉悦的心情迎接生命的变故,强调人生虽有很多无常,也要保持积极淡然的平常心态四)以自省心观世界“佛教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人格构成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反观自省的个体修持,通过佛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发展要求,是现代作家习佛的主要心理动因邱鄂君.善境和美境—轮佛教与台湾当代佛教散文[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2.林清玄散文的亮点就在于行文之中处处展现出的自审意识,他用心与佛交流,注重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的享受,摒弃私利,凡事先严于律己,然后再教化众人他勇于直面现实的污浊,大胆批判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林清玄,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个人品格的修行,摒除一切俗世纷扰,进行纯粹的心灵体验与反思生活在希望中,就是从自己身上获得在黑暗中对某种东西的信念,这种东西可能只是一种灵感,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