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叔本华尼采与音乐张祥龙北京大学演讲稿.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3224592
  • 上传时间:2022-0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7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叔本华、尼釆与音乐 张祥龙北京大学演讲稿首先我要讲一讲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一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我们都知道叔 本华和尼采主张意愿主义,他们认为最真的东曲是Wille或will,就是意愿(有时也有“意志” 的意思)他们这一思想的提出震撼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在此以前西方哲学是以唯智主义为 特征的,到叔本华和尼采,就开始有了重大变化现在中文里将“Wille”统统翻译为“意志”, 在不少情况下不妥,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词应该主要译作“意愿”,首先表达■种内在的需要、 渴求、愿望;当然在一些上下文中也包括人要实现自己意愿的“意志”或“决心”之意,但并 不都是这样比如,叔本华讲的是“人要生存的意愿”,而不主要是“人要实现这个意愿的 意志”意志薄弱的人也同样有此意愿,因而同样要受人生之苦的煎熬这个唯意愿主义不 仅是作为一个新流派出现,而且是一种看待哲学和世界的新方式、看待人生的新角度或 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传统哲学的论述在这一派面前显得苍白、 肤浅,而不只是不够正确所以我认为这个唯意愿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我们知道 西方唯智主义哲学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经两千多年,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一个高潮。

      黑格尔之 后就出现了这个唯意愿主义这一派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尼采,一直 到后来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都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时隐时现,但实际上是一直不断比 如说当代的法国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这几十年来最活跃的一支,其中受尼采影响的人相当 的多,比如说德里达、福柯而且,在我看来,这个唯意愿主义和后来的■些现代西方哲学 里的革命性潮流都有着关联,比如说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甚至广义的现象学,这些我就 不多做分析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唯意愿论在它的形成时期,就是在叔本华时,受到了东方 思想的强烈影响,主要以印度思想为主印度的正宗经典是《吠陀》(含《奥义书》)o叔 本华后来回忆时说,他读到《奥义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他从印度人的思想里面发 现了一个真正自由、清新的思想天地,而在西方的传统哲学里面他总感到压抑后面我们 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确受到了印度思想的很大影响这也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 异族入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叔本华和黑格尔对东方思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黑格尔对 东方看得很低,我们去读他的《哲学史演讲录》,印度和中国都处于最低级的状态,还没有 真正的哲学资格;而在叔本华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在我们中国 思想家这里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接受就比较容易,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对叔本华简直是奉若神 明,王国维的很多思想都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像他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意境说就 是叔本华学说与中国思想的结合以鲁迅为首的•批文化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尼采的影 响,他们要冲决罗网,都试图在尼采哲学中寻求思想资源在唯意愿论这一派出现以后,搞哲学的方式发生了一个变化以前哲学和艺术是不 搭界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应该做王,而艺术家应该被赶出去,因为艺术 家还不如工匠,工匠是按照哲学家能够看到的理念来制造东西、来makecopies,而艺术家则 是对copy的copyo -个画家是根据工匠所做出的桌子来画「个桌子,艺术家离真实差了 两个层次,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没有艺术家的位置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在这个问题 上有了 •些缓和,但毕竟哲学和艺术是两回事,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里面的分科•样,哲 学系和艺术系是分开的;而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哪有这种分法?文史哲之间是没有截然划 分的这就是我 的开场白叔本华的生平今天这个讲座涉及到两位重头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用一百次讲座来讲。

      我这里居然同时讲两者,也是在勉而为之吧先看叔本华首先讲一讲他的生 平他于1788 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富商家庭,父亲希望他将来经商,但他却总想学文科后来他在一些地方 游学,兴趣转向了哲学他在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德国的东方学的学者,就接触到了印 度的《奥义书》,从而受到很深的影响然而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啊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古 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对他的影啊就相当之深,后来他对这些思想都做了重大改造叔本华 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刚出版时的命运很不好,好长时 间才卖了一百多本,但由于这本书他就有资格去柏林大学讲学,作为编外讲师而且他的 信心很足,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著作,而且有这么多的新东西,应该能够吸引学生 他对康德之后的那几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就是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深怀敌意,他尤 其痛恨黑格尔而当时黑格尔在德国的影响是如日中天,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包括后来的 马克思叔本华把他在柏林大学的上课时间故意安排得与黑格尔的课是同一个时间,唱对台 戏当然是惨遭失败,课上的学生从来没有超过3个人他一共在柏林呆了 12年,痛恨柏 林大学,甚至柏林这个城市,称那是个“土匪窝”。

      1830年柏林闹瘟疫,他就退到了法兰克 福,然后…直在那生活叔本华的母亲是•个小说家,而且热衷于社交她的沙龙里面经常云集着文化名人 叔本华由于个性,爱思考一些人生当中阴暗的东西,受到了东方的一些影响,有悲观主义 情绪,而他母亲是那种典型的社交家和“热爱生活”的女子,所以母子俩老吵架,总谈不来 他妈妈在信里面说,“你不要老跟我念叨人生悲惨的那些东西我想好好睡觉,看了你的信 我就睡不好觉后来他们俩就吵崩了,叔本华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将来你之所以能被 这个世界记住,只是因为你的儿子这句话当然应验了1848年德国发生了革命,失败之后,德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叔本华的 思想就开始被人理解人们开始慢慢感受到他书的分量他的书本身的文笔非常的好,深 刻的思想被表达得十分流畅,这在哲学家里面很难得像康德、黑格尔,一句话能写半页, 儿个从句套在•块,但是叔本华不■样,写得清澈、流畅但他这本书有■个问题他把 表象那一部分放在前面,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没有多少新意,而关于意志的那一部分是出新东 西的,却放在了后面当时的人们可能没什么 耐心,翻了一下前面,觉得是老调子1848 年以后,大学里面开始讲叔本华哲学了,当然叔本华本人很不喜欢学院派。

      到叔本华临死前, 他的思想在德国已经是很有影响的了世界作为表象与作为意愿现在我们来讲…讲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关于表象这「部分,刚才也提到,没有 多少新的东西,贝克莱、休谟,甚至康德,都是这么认为的世界是一个对我呈现 的表象 集合,服从一些规律在叔本华的说法中,这个表象世界服从四种规律或四种根据律:因果 律、认知律、存在律和动机律康德认为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 界,因为它经过了我们 感官和思维的过滤或先天改造,虽然不乏科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它毕竟只是对我呈现出 来的现象世界,不是物自身要与物自身发生某种 关系,不能靠认知,而只能通过道德实 践中的自由意愿以及它做出的绝对设定叔本华基本上接受了康德的学说,但做了一些改变 他把康德的物自身和意愿自由的学说与某些印度思想糅合在一起,提出我们能够直接知道 物自身,不是通过认知规律,而是通过我们的直觉来体认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人的求生 存的意愿(用英 文说就是the will to live)是最根本的,它离我们是最近、最深,它就是赤裸 裸的存在本身,先于一切主客分别,先于一切规律决定这个意愿有一些特点,我就谈其中 一两个比较重要的首先,这个意愿是盲目的、没头没脑的。

      问你为什么要吃,你说要活;问你为什么 要活,你说就是要活,在这儿就打住了除此之外,这个意愿没有其他的目的,也没有止 境,就意愿本身来讲,从来没有活够了的时候这就涉及到意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 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是一种需求,找不到任何东西让它不再饥渴如果意愿能得到 真正的满足,那意愿就没了,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因为意愿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所以从 根本上讲大家都在要,满足总是暂时的,就像给乞丐的那点食物,让他维持生命,以便继 续去要,继续受苦如果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东曲是意愿,那么这个世界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很明 显,这样的人生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总处在饥渴的受煎熬之中人总是想得 到某个东西,但得到的却又不是他(她)真正需要的了你们谈过恋爱吧,(笑声)你特别想得 到她(他),得到以后又觉得不是你想要的了,就像著名的围城理论,城内的想冲出去,城 外的想中进来,就这么來来回回的折腾,根源在哪儿?就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既不是踏踏实 实的物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理念精神,而是充满动态需求的意愿、不安、沸腾我们可 以拿佛教的一些说法来进行比较佛祖初转,也就是一开始传法,讲的是“四谛(四种基 本真理)”,头一谛就是“苦谛”,就是说人生从根子上是苦的。

      苦是怎么回事?就是求不得、 爱别离、憎相会求不得”之所以苦,仅仅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要不着吗?不只是这个意思 它真正要说的是:你总在求,可求到的却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叫“爱别离”呢?不只是 说相爱的人不得已要别离,而更是说不别离、不隔着一段让你难受的距离你就爱不起来 什么叫“憎相会”?不只是说你们本身相互憎恨,而且是说因为相会,所以相互憎恨,本来可 以相安无事的,住到一个宿舍、申请同一个职位就相互厌恶了这不整个儿一个变着法儿 地折磨人吗?所以佛家也好,叔本华也好,都认为这个人生在根底上有一种偏差、一种错位, 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同形态的痛苦经历而已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的出生了王国维有 句诗写道:“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在 西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传统的乐观主义和唯智主义的护墙上戳开了一个洞艺术与音乐下面让我们看「下叔本华关于艺术与音乐的关系的看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人生 从根本上讲是痛苦的,那么如何解脱痛苦呢?叔本华提供了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 艺术获得 暂时的解脱;第二种是通过悟道进入到一个涅(般木)的状态这里只讲第一种途径正因 为他对人生痛苦的原因体验得这么深,所以相应地,他居然认为 艺术能够让人解脱(虽然是 暂时的),那么他对艺术的领会确实跟以前西方的、某种意义上包括我们东方的是很不一样 的,艺术在他思想中所具有的含义是以前所有思想家没想到的。

      他的理解涉及到柏拉图的理念,他以为理念是意愿、自在之物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 而世界的表象则是不恰如其分的表现万物都是意愿的表现,包括物质的东西如石头、草、 动物石头表现得刻板一点,植物多一些,动物更多一些,到人这儿,意愿表现得最充分 所以人生是最动荡、最痛苦的,而理念是对意愿恰如其分的表 现柏拉图的理念大致指永 恒的不变的范形比如世界上所有的桌子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被人认识,就靠那个惟一 的桌子理念理念既然是一切存在者、包括规 律的来源,那么按照叔本华的看法,我们就 不能凭借根据律来认识它们,而只能靠艺术体验因为根据律管的只是表象世界,那是理念 世界的不充分的表现,而艺术 则在复制着永恒的理念在艺术中,我们进行一种直观,直 接观看我们在艺术中实际上是直接地沉浸对于意愿的直接客体性也就是对于理念的观审之 中,由于你完全沉浸其中,这个瞬间,你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和世界的区别,这时你 就在忘怀得失中解脱开了意愿对你的控制在这种艺术体验中,你不再意愿某个东西,你完 全和这个理念融合成一片这种艺术体验使你脱开让你痛苦的“求不得”的状态,进入无意愿 地直观地认知,观看意愿客体化这幕戏剧的演出这时你是一个旁观 者,不是在苦海里浮 沉的受煎熬者。

      这时个体的人已被遗忘,我们只是作为那一个看世界的“世界眼”而存在当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去到那里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一尊古希腊雕塑的时候,给我 的震撼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一瞬间你感觉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但是后来孩子叫了我一声,马 上把我拉回,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涌了出来,感觉上魔力就消失了,就像童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