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书写生成论-以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为例.docx
14页“儿童书写”生成论以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为例 夏益群(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文学中“儿童书写”的生成,有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也与作家的儿童情结密切相关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儿童书写”生成的外在成因,既有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其内在成因,是文学大师心底的儿童意识与儿童性情的结合,与文学大师心底里的儿童原型、儿童情结、童心意识相关联关键词:儿童书写;启蒙主义;儿童原型;儿童情结I18:A:1002-3240( 2012 )03-0137-04周作人先生曾言,“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儿童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人的发现而深入展开的俄国文学中的“儿童书写”到十九世纪才逐渐由隐到现卡拉姆津是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儿童书写的开路先锋,其后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笔下都有儿童形象的身影,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来自wWw.lw5u.coM]斯基笔下的儿童书写增多,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作家笔下儿童形象以中心人物的地位栩栩如生地再现,儿童的日常生活成为作家关注的中心。
儿童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才被当成是真正具有本体意义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与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有何种联系呢?为什么直到十九世纪“儿童书写”才得以大量地出现在俄国文学中呢?本文试从俄国文学与欧洲文学的外在成因、作家的儿童情结的内在成因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俄国文学“儿童书写”的生成背景及机制问题,并试图探讨文学中“儿童书写”生成的某些共同规律一、外在动因:欧洲之风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社会进入了—个新的时期,也使俄罗斯文学作为欧洲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格局得以形成十八世纪俄罗斯发展了对外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并在与发达的西方社会接触中,得以长足的发展俄罗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欧洲文学的影响下,俄国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俄国文学与西欧这个角度来考察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中“儿童书写”生成的外在成因,这里既有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1.启蒙思想与儿童教育十八世纪在全欧范围内的一次启蒙思想文化革新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法国,其参加者和拥护者大多是文学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他们用文学批判封建主义,唤醒人们的意识其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于残害人天性和因循守旧的文化教育进行批判。
启蒙主义者对教育的重视,无疑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到意识的日程,儿童也从成人社会的附庸而成为社会教育关注的重心其中卢梭的教育思想尤为显著卢梭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其反抗封建的教育制度上他的著作《爱弥尔》、《新爱洛绮丝》被称为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卢梭被称为是启蒙思想教育方面的巨人,是“近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大师”卢梭认为,在教育儿童时不应扼杀儿童的天性,破坏自然的法则,而应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谈到,“我国先进社会思想从法国影响中得到的教益,要比从其余整个欧洲影响中得到的多得多欧洲,尤其是法国的这种启蒙主义之风也吹到了十八世纪的俄国十八世纪的俄国涌现了一些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启蒙主义者列宁在总结俄国启蒙思想的三个特点时,将教育问题列入特点之二俄国的启蒙思想者对教育是极其关注的诺维科夫、冯维辛、拉吉舍夫等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贵族愚昧的现实境况中,将儿童提升到成人社会中的主体高度加以认识,并以评论文章、塑造文学中儿童形象的方式来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儿童教育叶卡捷琳娜二世表面上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并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通信,却对卢梭的著作极端仇视。
但卢梭思想仍然在俄国社会传播拉吉舍夫、卡拉姆津、普希金、赫尔岑、屠格涅夫等都受到了卢梭思想的影响,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受卢梭思想影响最深:大学期间,托尔斯泰就读完了卢梭的全部20卷著作他重申卢梭《爱弥尔》的教训,认为,“一个学校的最好的管理,在于给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以及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过活”托尔斯泰让孩子们自由地、自然地学习,也是对儿童生命本体的尊重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奥勃朗斯基家那群孩子们在母亲朵丽带领下去森林采蘑菇去河边洗澡,也是此种教育思想的体现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自然人”思想注入到极富社会道德使命感的十九世纪俄国古典作家笔下的儿童书写中,带来清新、活力和诗意俄国的启蒙思想远远没有形成西方社会那样的广度和深度,但对俄国社会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更深刻地体现在儿童作为教育客体被俄国社会群体所发现上俄罗斯社会儿童的发现始自于俄国的启蒙主义者俄国作家对人的反思和对儿童教育的反思以某种形式体现在文学中对儿童教育问题的书写中2.浪漫主义与儿童崇拜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谈到,“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它其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
西方文学中,儿童书写成为这种浪漫主义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当浪漫主义思潮涌人俄国时,此种宣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苦难深重的俄国社会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借儿童形象进行浪漫情绪表达的作家,有诗人布莱克、“湖畔派”诗人,他们笔下的儿童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儿童的崇拜,对童真、童心的推崇布莱克以天真平易的笔调在其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刻画了一系列孩童形象《天真之歌》中借一群孩子来表达对存在上帝的天堂般社会的憧憬《经验之歌》中描写了一群悲剧性命运的孩子们布莱克在诗篇中对孩子有独特的认识,他由对儿童于未来天真美好幻想的叙说,进而转为对腐朽经验世界给予儿童枷锁的言说,其实质是对童真与童心的称颂,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童心是孩子们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展现出的人性中最真挚无伪的特质,是人的一种清纯的本质和状态普希金、莱蒙托夫在抒情诗中有对童心、童真的颂扬普希金在1824年《给婴儿》一诗中称孩子是“天上的安琪儿,用目光和心灵,慰藉所有的人”,莱蒙托夫在《大贵族奥尔沙》中称小闺女如圣洁的花蕾一般清新、欢乐并且纯真孩子以纯真之心对天国的憧憬在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中多有体现卡拉姆津《我们时代的骑士》中列昂对上帝的信奉,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米沙和万尼亚》中米沙和万尼亚对天国的向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耶稣身旁过圣诞节的小男孩》中的小男孩在天堂的快乐生活,无疑与这种浪漫情调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上述作家及其作品与布莱克诗歌无法找到必然的联系,但其中同样的情绪表达却可以从浪漫主义诗篇中找到类似点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对童真童心也极为推崇柯勒律治曾说,“把儿童时代的情感注入成年人的理性中去,用儿童新颖和惊奇的感受去鉴定我们几十年来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日常事物表象——这便是天才的独特个性和才能华兹华斯是在卢梭儿童“善良说”、“天真说”影响下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不同于卢梭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引导,而是把儿童称为成人之父其中华兹华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及儿童观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格奥尔吉耶娃在《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一书中谈到,“在俄罗斯非常知名的还有曾被拜伦严厉抨击过的英国‘湖畔派’的文学思想c呵见,湖畔派诗人在俄国有一定的影响列斯科夫在《儿童时代》中谈到人的童年时提到,英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人的童年期对一个人性格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从主人公的童年期开始叙述小说中,列斯科夫指出“孩子们是成人的父亲”,虽其在文本中指出是某位印象派的法国人所说,但追根溯源,我们可以认为“孩子们是成人的父亲”这一说法源自于英国的华兹华斯对儿童的崇拜源于浪漫主义思潮,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家笔下常出现此种浪漫主义的情绪,其现实主义小说对儿童的崇拜也是作家现实思考中的一种浪漫情怀。
3.现实主义与儿童关怀谈到西欧现实主义之风时,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对俄国文学影响深远高尔基曾称狄更斯“出奇地精通最难的艺术——热爱人类的艺术狄更斯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儿童形象,有受尽人间苦难的孩子,也有理想化的儿童,因而,狄更斯被称作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儿童倾注极大精力的作家他通过对笔下孩子们的描写引起人们对儿童的同情和怜悯,注重儿童的命运,并唤醒人们设法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狄更斯的作品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比在其它欧洲国家的影响更深远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相互敌对的各派都普遍地赞扬他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极为赞赏狄更斯的作品,并将其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十九世纪俄国的孩子们谢德林也颇为器重狄更斯,认为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卓越典范托尔斯泰对狄更斯很为赞赏,他认为在近代只有卢梭,可以加上狄更斯,才有一种关于儿童教育的认识,即以一种只有人性与爱才能达成的关系对儿童进行教育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十分欣赏狄更斯的作品柯罗连科在《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中写到自己对狄更斯作品的喜爱,“狄更斯……童年时代的人往往不知道感谢我从来不看使我满足的那些书的作者的姓氏,然而这个姓氏像银玲一般响亮可爱,立刻印入我的记忆中。
狄更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对稚嫩生命的述说与爱护之中他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儿童教育,并形成了其系统的儿童观狄更斯字里行间所流出的动人乐章也在俄国社会奏响,向人们诠释着儿童的圣洁与苦难之歌十八世纪的俄国在与欧洲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其文学也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文学从古典主义,经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潮流在俄国飞速地得到发展与更替,其中关于儿童的思想或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家笔下儿童形象的形成,或者与其有着同样的情绪表达二、内在成因:儿童心性任何文学中的形象,不仅产生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之中,还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紧密相关儿童与艺术家这种内在灵魂的相似性,成为艺术家儿童形象塑造的一种内在成因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儿童书写的内在成因,是文学大师心底的儿童意识与儿童性情的结合,与文学大师心底里的儿童原型、儿童情结、童心意识相关联1.儿童原型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儿童形象不断涌现从作家创作心理层面来说,这是基于作家心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儿童原型爱丽斯·白尼斯在《儿童——成人和儿童文学中的原型象征》一书中指出,“儿童原型为研究文学中的儿童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普遍模式。
儿童原型也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模式这种心理结构是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先天就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儿童原型是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儿童原型成为人心理成长过程的一个表征每个成人作家都曾经是儿童不同于基于性别和阶级基础上的身份认同,儿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接近的因而在每个成人作家的儿童形象的塑造上也多多少少有着作家基于集体无意识之上的儿童原型的根基,将人的童年往昔与种族的往昔联系起来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个人心理,是超于个人心理之上的,它在每个人身上形成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因而,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儿童原型,也是存在于许多文学大师身上所共有的某种前生记忆,或称为前存在儿童是纯真、圣洁、美好、希望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常常隐藏在文学大师悠远深长的记忆中,隐匿于祖先留下的生活痕迹中儿童、童年的美好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大师记忆深处的一种原型象征卡拉姆津在未完成的小说《我们时代的骑士》中认为人的幼年期是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蕴含着生活的真谛托尔斯泰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将人的童年的回忆视为人类无上乐趣的源泉,能使人精神舒爽,心情振奋十九世纪俄国古典文学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