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概论 第一章课件.pptx
40页第一章第一章 音韻學基礎知識音韻學基礎知識u壹壹 反反切切u贰贰四四聲聲u叁叁韻韻書書u肆肆字字母母u伍伍等等韻韻圖圖第一節第一節 反切反切一、反切一、反切(一)概述(一)概述1.1.含義:含義:又稱又稱反語、反音反語、反音,是用兩個漢字拼出另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是用兩個漢字拼出另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2.2.方法方法:取取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下字)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下字)的韻母(包括聲調)的韻母(包括聲調)拼合成一個字音,比如拼合成一個字音,比如“都宗都宗”可以切出可以切出“冬冬”的讀音3.3.格格式:式:反切最初用反切最初用“某某反某某反”的的格式格式,唐代諱,唐代諱“反反”字,改爲字,改爲“某某切某某切”,也有用,也有用“某某翻某某翻”或或“某某紐某某紐”的的二)漢字注音(二)漢字注音史史1.1.譬況:譬況:漢字的注音是從漢代開始的漢字的注音是從漢代開始的,最初採用,最初採用“譬況譬況”“”“讀若讀若”等方法譬況譬況就就是比擬,也就是用讀音相近的字來比照,有時還是比擬,也就是用讀音相近的字來比照,有時還對發音做一些描寫對發音做一些描寫。
2 2. .假借假借:就是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注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注音,多用,多用“讀若讀若”“”“讀如讀如”等格式,往往不等格式,往往不是單純注音,同時還包含着訓詁意味,説明通假字、古今字等關係譬況和讀若的是單純注音,同時還包含着訓詁意味,説明通假字、古今字等關係譬況和讀若的方法方法顯然不夠科學和準確顯然不夠科學和準確,顔氏家訓顔氏家訓音辭音辭批評:批評:“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3.3.直音法直音法:到漢末到漢末出現了直音法,就是直接用同音字來注音比如出現了直音法,就是直接用同音字來注音比如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李廣利傳:“有乘象國,名滇越,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有乘象國,名滇越,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注:注:“服虔曰:滇,音顛服虔曰:滇,音顛直音法直音法簡單明瞭簡單明瞭,直到今天仍,直到今天仍在在使用不過直音法也存在使用不過直音法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先天的不足:“或無同或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
一、反切一、反切(三)反切的出現與發展(三)反切的出現與發展1.1.出現:出現:反切注音反切注音出現在漢末出現在漢末反切注音法是反切注音法是漢末的服虔、應劭等人率先使用漢末的服虔、應劭等人率先使用,到到了魏孫炎的時代就已經廣泛流行了了魏孫炎的時代就已經廣泛流行了2.2.反切與反語:反切與反語:反切的來源可能反切的來源可能與民間的與民間的“反語反語”有關有關黄侃説:黄侃説:“反語者,反切反語者,反切之初步也反切有規律,而反語則出入常語間耳反切爲常見字、易識字,而反語之初步也反切有規律,而反語則出入常語間耳反切爲常見字、易識字,而反語則由熟語組成,而自有其文字之本耳故反切直出於反語,而反語則間生於雙聲、則由熟語組成,而自有其文字之本耳故反切直出於反語,而反語則間生於雙聲、疊韻也反語是一種反語是一種秘密語秘密語,由兩字反覆顛倒切出另兩字的讀音反語本來多是,由兩字反覆顛倒切出另兩字的讀音反語本來多是“雙反雙反”,不適於注音,於是注釋家就對反語加以改造,即,不適於注音,於是注釋家就對反語加以改造,即衹採用順序的拼切衹採用順序的拼切,也,也就是所謂就是所謂“正紐正紐”一、反切一、反切(三)反切的出現與發展(三)反切的出現與發展3.3.含義:含義:把兩個字音切合爲一個字音把兩個字音切合爲一個字音。
4.4.意義:意義:漢字注音法一個漢字注音法一個重要進步重要進步,基本上可以準確地給每一個漢字注出讀音反,基本上可以準確地給每一個漢字注出讀音反切出現以後,爲古書做音注的各種切出現以後,爲古書做音注的各種“音義音義”類的著作也隨之盛行起來類的著作也隨之盛行起來5.5.不足不足:第一,對於第一,對於不熟悉音韻的人來説並不是很方便不熟悉音韻的人來説並不是很方便第二,由於同聲母字或者第二,由於同聲母字或者同韻字的限制,反切的用字有時難免使用同韻字的限制,反切的用字有時難免使用生僻字生僻字,實際上,實際上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有時找不到合適的反切用字,甚至無法用反切注音時找不到合適的反切用字,甚至無法用反切注音6.6.注意:注意:古代的反切如果用今天的讀音來拼的話,古代的反切如果用今天的讀音來拼的話,有些與實際讀音並不相符有些與實際讀音並不相符,有些,有些甚至是普通話裏没有的音甚至是普通話裏没有的音第第二二節節 四聲四聲二、四聲二、四聲(一)概述(一)概述1.1.含義:含義:指漢語指漢語“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聲調是四個聲調聲調是通過音高的變化通過音高的變化(或伴有音(或伴有音長等其他非音質特徵的變化)長等其他非音質特徵的變化)來區别字音來區别字音的手段的手段。
2.2.語言特點:語言特點:漢語的聲調是一個音節之内音高的變化漢語的聲調是一個音節之内音高的變化有的語言中的重音也是有音有的語言中的重音也是有音高起作用的,比如英語重音的差異是通過兩個音節的對比體現出來的,與漢語聲調高起作用的,比如英語重音的差異是通過兩個音節的對比體現出來的,與漢語聲調的性質不同的性質不同二)歷(二)歷史史1.1.開端:開端:最早發現四聲的是南北朝時的周顒、沈約等人最早發現四聲的是南北朝時的周顒、沈約等人平上去入平上去入”這四個調類這四個調類的名稱大概最早是由的名稱大概最早是由周顒周顒開始使用的開始使用的2 2. .規定:規定:“平平”“”“上上”“”“去去”“”“入入”四個字是四聲的代表字,也就是四個字是四聲的代表字,也就是在每個聲調裏在每個聲調裏選擇一個字作爲代表來爲其命名選擇一個字作爲代表來爲其命名3.3.分析:分析:選擇這四個字作爲代表字選擇這四個字作爲代表字或許有描述發音的用意或許有描述發音的用意推測平聲大概是個平調,推測平聲大概是個平調,上聲大概是個昇調,去聲可能比較長,入聲則比較短促不過上聲大概是個昇調,去聲可能比較長,入聲則比較短促不過“去聲去聲”的的“去去”字字含義並不十分明確,含義並不十分明確,“入聲入聲”的的“入入”字也不好理解。
而且唐人描述的四聲也未必字也不好理解而且唐人描述的四聲也未必能代表齊梁時的情形所以,四聲的名稱能代表齊梁時的情形所以,四聲的名稱或許有描寫調值的用意或許有描寫調值的用意,但其具體含義還,但其具體含義還不是十分清楚不是十分清楚二、四聲二、四聲(二)歷史(二)歷史4.4.困境:困境:四聲發現以後四聲發現以後並没有很快得到普遍的認同並没有很快得到普遍的認同,而且還曾經受到過一些非難而且還曾經受到過一些非難認識四聲對於當時很多人來説並不容易認識四聲對於當時很多人來説並不容易周顒、沈約等人雖然發現了四聲,但是限周顒、沈約等人雖然發現了四聲,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還無於當時的條件,還無法對四聲的調值做科學準確的描寫法對四聲的調值做科學準確的描寫直到2020世紀世紀2020年代,趙元年代,趙元任發表任發表中國言語字調的實驗研究中國言語字調的實驗研究,劉復發表,劉復發表四聲實驗録四聲實驗録,開始用,開始用實驗語音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學的方法研究漢語聲調,才揭示了聲調的本質研究漢語聲調,才揭示了聲調的本質三)內容(三)內容1.1.入聲入聲:比較特别,衹出現在入聲韻中,比較特别,衹出現在入聲韻中,入聲韻帶有塞音韻尾入聲韻帶有塞音韻尾,因此入聲與其他三,因此入聲與其他三聲的區别並不是單純音高的區别。
聲的區别並不是單純音高的區别入聲短促入聲短促,所以又稱爲,所以又稱爲“促聲促聲”2 2. .其他:其他:相對入聲,平、上、去三聲稱爲相對入聲,平、上、去三聲稱爲“舒聲舒聲”平聲以外的上、去、入三聲稱平聲以外的上、去、入三聲稱爲爲“仄聲仄聲/ /側聲側聲”平仄的概念平仄的概念對於詩詞格律尤其重要對於詩詞格律尤其重要3.3.分析:分析:四聲是四聲是調類調類的概念,與調值(具體的高低昇降的音值)並没有直接的關係的概念,與調值(具體的高低昇降的音值)並没有直接的關係古四聲在現代漢語古四聲在現代漢語各方言中有不同的演變各方言中有不同的演變,但是調類的名稱都是按照同古四聲的關,但是調類的名稱都是按照同古四聲的關係來確定的係來確定的4.4.四角標圈法四角標圈法:從漢字的左下角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在四個角上標圈,依次表示平、從漢字的左下角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在四個角上標圈,依次表示平、上、去、入四聲方言中有的調類分陰陽,就在上、去、入四聲方言中有的調類分陰陽,就在圈下加短横來表示陽調圈下加短横來表示陽調,還有的,還有的方方言言某個調類不衹分陰陽兩個某個調類不衹分陰陽兩個,就通過改變圈的方向來加以區别就通過改變圈的方向來加以區别。
第第三三節節 韻書韻書三、韻書三、韻書(一)概況(一)概況1.1.含義:含義:韻書是韻書是按韻編排的字典按韻編排的字典這裏的“韻韻”就是就是 “ “押韻押韻”的的 “ “韻韻”,韻書的,韻書的編撰目的也主要是編撰目的也主要是方便人們寫詩作文時選字押韻方便人們寫詩作文時選字押韻漢語中,押韻首先要求漢語中,押韻首先要求“韻基韻基”(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2.2.分析:分析:早期詩歌早期詩歌中中押韻的字聲調大多相同,但是並不那麽嚴格齊梁以後,隨着押韻的字聲調大多相同,但是並不那麽嚴格齊梁以後,隨着四聲理論的興起,詩歌創作中對於聲調越來越重視,在近體詩當中,押韻對於聲調四聲理論的興起,詩歌創作中對於聲調越來越重視,在近體詩當中,押韻對於聲調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格所以韻書的出現與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格所以韻書的出現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密切相關,而四聲理論四聲理論對於韻書的編寫更是有着直接的影響此外,對於韻書的編寫更是有着直接的影響此外,反切的廣泛運用反切的廣泛運用也是韻書産也是韻書産生的一個重要條件生的一個重要條件三、韻書三、韻書(二)歷史(二)歷史1 1. .聲韻聲韻:最早的韻書是魏時李登所撰的最早的韻書是魏時李登所撰的聲類聲類。
此書此書早已亡佚早已亡佚,衹在,衹在隋書隋書經籍志經籍志和唐代封演的和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封氏聞見記等書中有簡單的記載這部書的詳細體例等書中有簡單的記載這部書的詳細體例已經不得而知已經不得而知,但,但應該應該還不是體例完備的韻書還不是體例完備的韻書2 2. .韻集韻集:晉代吕静晉代吕静著著韻集韻集,現,現也已經亡佚,但是在王仁昫也已經亡佚,但是在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刊謬補缺切韻韻目下的小注當中記録了包括韻目下的小注當中記録了包括韻集韻集在内的五家韻書分韻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在内的五家韻書分韻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出韻集韻集分韻的大概,不過分韻的大概,不過韻集韻集的體例也無法知曉了的體例也無法知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過很多其他的韻書,但是也都亡佚了現過很多其他的韻書,但是也都亡佚了三、韻書三、韻書(三)(三)切韻切韻1.1.陸法言版:陸法言版: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 切韻切韻,原本也没有完整地保留,原本也没有完整地保留下來,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後來的修訂本下來,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後來的修訂本切韻切韻是是在顔之推等八人討論的基礎上,在顔之推等八人討論的基礎上,由陸法言參考各種字書、韻書最終編寫成書的由陸法言參考各種字書、韻書最終編寫成書的。
根據根據切韻切韻序序,之前的各種韻,之前的各種韻書都多少帶有方音的成分,而書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