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48677023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蚂蚁家的玻璃破了,小蚂蚁打算重新买一块它量了量玻璃有5个小方块那么长小蚂蚁来到鼠爷爷的店里,鼠爷爷量出了5个方块的长玻璃小蚂蚁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回家一看,呀,玻璃太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蚂蚁感到很奇怪方块大小不一样)方块大,量出的玻璃就…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既然尺子的本领那么大,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上面有些什么?    2.交流:(电脑出示图)指出:为了使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在电脑屏幕上相机点拨:(1)有数字,师问:有哪些数字?   (2)还有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有长有短的线叫刻度线),在尺子上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你知道是哪条吗?(最左边的一条)这条下面对着的是数字几?我们把 0所对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电脑演示红色线闪烁)   (3)师:尺子的左边还有两个字是什么?(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时要用到它,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教学反思: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2、结合生活实际用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4)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4、 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