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市某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docx
7页佛山市某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 要点:通过对佛山市禅城区某市政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对拟建道路、管线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及地基持力层的选择及建议关键信息:岩土工程勘察;稳定性及适宜性;均匀性;地基持力层一、工程概况介绍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路线自西往东走向该项目建设内容为:道路工程、管道工程拟建道路为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罩面的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长度为359.297m,路幅宽度为30.0m拟建管道包括给水及雨、污水管道,管径约为φ300~φ800mm,埋深约为2.5~3.0m,均埋设于新建道路两侧,拟采用明挖法施工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禅城区南庄镇,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平原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主要为空地,场地南侧为既有厂房,北侧为在建楼盘施工地地面地势平坦2.2周边环境拟建工程沿线周边场地总体较为空旷,场地南侧为既有厂房,北侧为在建楼盘施工地且场地周围无地表水体分布,地下管线分布较少,周围环境相对较简单2.3场区岩土层概述根据本次勘探揭露,拟建工程场地在26.20m范围内属第四系全新统(Q4)淤泥、黏性土。
按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层次其中第①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②层为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根据土性可分为②1~②2两个亚层拟建工程场地地层分布规律及特征阐述如下表所示:地层分布规律及特征表 表2.3地层编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土层特征描述①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主要组成成份以砂土、黏性土为主,局部表层夹碎石、砼块等,块径一般约3~15cm该层为新近堆填,填埋时间少于五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性松散且不均匀广泛分布,平均厚度约4.03m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土、石类别为松土②1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淤泥流塑状态,属高等压缩性,土性软弱,是道路产生压缩沉降的主要土层广泛分布,平均厚度约16.26m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土、石类别为松土②2粉质黏土可塑~硬塑状态,属中等压缩性,土性较好广泛分布,层顶埋深17.00~23.30m,该层未钻穿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土、石类别为松土2.4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工程场地沿线无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勘察期间测得静止水位埋深为1.20~1.60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2.0m。
拟建工程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型潜水主要赋存在场地上部素填土、淤泥及黏性土层中,靠大气降水补给,埋藏较浅,以蒸发方式排泄建议本工程抗浮设防地下水位埋深为路面设计标高以下0.50m,当有可靠的长期控制地下水位的措施时,可按控制水位设防三、场地类别及抗震设计参数根据现场波速测试成果,拟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介于132m/s~139m/s之间,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拟建场地建筑场地类别应为Ⅲ类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附录C表C.19,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VII度,所属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Ⅱ类场地条件下对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为0.10g;而Ⅲ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Ⅲ=Fa·αmaxⅡ(Fa为调整系数,取值1.25),即αmaxⅢ为0.12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为0.45s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根据场地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工程场地沿线地貌类型单一,区域构造稳定,属稳定场地,适宜建造本工程4.2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拟建物基础未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地质单元,场地地基土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组成。
填土层厚度较大,土性不均匀,土质较为松散,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各土层层面埋深变化局部较大,局部地段土层底面标高坡度大于10%,土层性质及其工程特性变化较大场地存在第②1层厚层淤泥质软土,软弱土层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大,地基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地基失稳,属不均匀地基本工程场地沿线分布有厚层素填土及第②1层软土填土及软土分布地段地基的稳定性较差,需进行适当地基处理五、地基持力层的选择5.1路基持力层设计路面标高总体低于原始地面线,局部与原始地面线接近,为挖方路基拟建道路与路基设计密切相关的土层主要为第①层素填土和第②1层淤泥第①层素填土堆填时间短、土层特性差异大、结构松散且不均匀等原因,建议对局部浮土、植物层进行清除后进行适当的地基处理(如重锤夯实、振动碾压等),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后,可作为拟建工程的地面道路的路基持力层第②1层淤泥为道路地基持力层下的软弱土层,呈流塑状态,属高等压缩性,土质软弱且不均匀,且该层厚度大,在长期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大,路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损坏,设计对沉降控制严格时建议采用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措施5.2管道地基持力层本工程给水及雨、污水管道管径约为φ300~φ800mm,埋深约为2.5~3.0m,均埋设于新建道路两侧,拟采用开槽埋设。
因排水管道荷重较轻,对地基强度要求不高,从地层情况分析,本工程排水管道基础主要位于第①层素填土中,其地基承载力一般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该层土性不均匀,土质松散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对管道基底进行适当处理(如重锤夯实等)管道基础由于素填土土性差异以及下卧层第②1层淤泥土质软弱等原因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严重时将会引起管道或接头损坏,进而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通常管槽底部采用铺设碎石、素混凝土垫层或钢筋混凝土基础,提高管道基础的整体性能,以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综上所述,跟据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对于结构松散的素填土及第②1层淤泥,可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所Reference:<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 56-201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 -2013);<7> 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