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50页环境的概念v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v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可以将环境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环境的中心:人类 2)环境的功能层次:v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v 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3)环境的构成:依据影响的因素分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环境的构成是怎样的?v 根据影响人群生活生产活动的因素,环境的构成包括 自然环境 和 人工环境 两部分 自然环境v 地理环境v A.自然环境的定义: 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自然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空气水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岩石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的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圈 (主要指对流层 )水 圈 (全部)生物圈地壳表层 土壤圈 (全部) 岩石圈 (部分)人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地球各圈层发生密切的关系。
v 人类如何利用各圈层?v 人类活动给各圈层带来什么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人类与大气圈v 大气污染v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对地球生命的生存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果浓度变化会影响地球环境v 臭氧层空洞人类与水圈v 兴建大型水库、大量开采地下水、小河流渠道化园林化v 湖泊、湿地的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淡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人类与土壤圈v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水涝、土壤污染人类与岩石圈v 岩石圈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而有限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v 人类对岩石圈中资源的利用影响了地球环境人类与生物圈v 生物圈: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v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工环境v 定义: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一般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2)简而言之---生产关系的总和人工环境构成v 综合生产力v 技术进步v 人工构筑物v 人工产品与能量v 政治体制v 社会行为v 宗教信仰v 文化与地方因素环境是什么?v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
v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提供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支持系统 v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国家的、社会的公共财产,任何个人、单位、部门无权占有,更无权破坏v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财富,是最好的投资环境环境问题?v 概念: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v 起因: 1)狭义: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问题 2)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v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大致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v 1)原生环境问题 ( 第一类环境问题)v 由自然力引起,多表现为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滑坡、台风、地震、火山等v 特点:人类目前不可避免,对其抵抗力很弱2)次生环境问题 (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A.生态环境破坏v 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v 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v 五大生态破坏:森林植被破坏,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生物物种减少B.环境污染• 十大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电磁波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 、沙尘扬尘污染• 产生原因: 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 v 特点:污染物一经排放后,不会马上消失,存在时间较长社会环境问题(第三环境问题)v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如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贫困问题、毒品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 以上三类环境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何在?l 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l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规律认识不足,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环境问题有怎样的特点?1)长期性: 随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展、产生和延续2)复杂性 发展速度超过已积累的水平 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日益明显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带来了便利,但也日趋复杂和综合性进一步强化3)全球性 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 环境问题范围的扩大化 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各国共同参与4)两极性 发达国家:解决能力加强,占据主要的财富 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能力弱,面临环境和发展的两大问题;不仅承担发达国家转嫁的污染,自身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环境保护简史v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同步进行的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也就同时进行发展升级而环境保护的历史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密切相关,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v 环境保护萌芽时期:人类出现~工业革命v 环境保护兴起时期:工业革命~南极臭氧空洞v 环境保护发展时期:南极臭氧空洞发现以后1. 早期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萌芽时期v 时间:人类出现~工业革命以前v 火的利用,工具的制造,人口数量的增加v 代表性的问题为生态环境破坏1. 严重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沙漠化问题等2. 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衰落v 环境保护手段: 水利设施,作物轮作等近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兴起时期v 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30年代): 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染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全球角度看,危害还是局部的v 第二次产业革命(1930年代以后-20世纪70年代): 过去潜在的污染危害和新的污染共同酿成了社会公害的发生v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源消耗/煤、矿产、石油,交通问题,人口激增等公害:属于恶性污染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较大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多诺拉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四日市哮喘事件 米糠油事件 水俣病事件 痛痛病事件1972年增长的极限 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v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以麻省理工学院D. 梅多斯(Dennis. L. 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部(The Club of Rome),v 工作目标: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v 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The Limits to Growth v 报告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福雷斯特尔—麦多斯模型 影响经济增长五个因素: v 人口增长 v 粮食供应 v 资本投资 共同特点:指数增长vv 环境污染 v 能源消耗 M=g(1+r)n结论:201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将崩溃强烈的反响,尖锐的争论v 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报告在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因其反增长情绪遭到尖锐的批评和责难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优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v 6.5-16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提出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通过 《人类环境宣言》v 世界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v 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v 宣言指出:“现在已经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各地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后果”v 宣言还指出:我们现有的一切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请还给他们一个清洁美好的世界世界环境日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v 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v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v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从1974年起,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3.当代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时期v 臭氧(O3) --地球生命的保护神。
v 臭氧积聚在地球上空16~ 48km平流层内形成薄薄的一个臭氧层,就象“地球的盔甲”,其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光,并限制大气层的温度,使地球生命和物体免遭紫外线的杀伤,其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为8km v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推进和一些有害气体的不断滋生,赖以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也向人类亮出了“黄牌”,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1985年,美国 “雨云-7”号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洞,直径上千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领土,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高度以后连续几年9-11月减少,最多减少约为60%,且持续到12月且北极也出现减少,1991年11月欧洲上空的臭氧减少了10-20%1995年面积达2×107km2(两个欧洲)国际保护臭氧层日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