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docx
6页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5日/第008版 教育学 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 邓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融合教育自19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尽管融合教育模式的效果还没有被研究有效地证明,却已经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事实上,西方各国特殊教育实践表明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学校体系基本上已经崩溃,隔离的特殊学校(班)已经或正在消失融合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理性的批判性分析,有助于厘清融合教育的本质,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特殊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美式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融合教育的思想根源在欧洲,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追求平等与自由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发端于美国,打上了浓厚的美式理想主义烙印,成为美式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11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也体现了美式理想主义的特殊教育目标: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实施此种融合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建立融合型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这些表述用“每一个”、“必须”、“都有”等完美主义的陈述表达了极端平等主义的道德诉求理想主义思潮下的融合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其理想高渺而美好,近乎完美融合教育者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寄予融合学校,然而,融合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如此美好的前景?什么学校才算融合学校?对这些问题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有效证明 融合教育似乎已经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然而,对融合教育的挑战与怀疑却也从未停止过多数特殊教育专业人士都倾向于认为完全融合的观点过于极端、理想化西方大多数关于特殊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证明,在普通学校设置资源教室的效果优于隔离式特殊学校(班)和完全融合模式的全日制普通班,即传统的带有一定隔离服务性质的教育模式更有效。
有意思的是,在融合教育理念发源地美国,实用主义却是其根本传统许多美国学者指出美国提倡融合教育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当时的里根、布什政府削减教育经费,而融合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教育经费美国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使用经实证研究证明为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学校应该采用的是现实而非理想的教育方式事实上,特殊班与资源教室还在美国各州的学校里广泛存在美国实用主义的传统制约着融合教育的理想,使其不至于成为空想我国随班就读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旨在为我国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上学的机会而融合教育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念在我国倒没有或很少得到强调 建构主义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两大范式的分野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残疾的研究采用“心理一医学”模式,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残疾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认为应对残疾人进行医学诊断、训练与缺陷补偿,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一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到20世纪中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以实证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可控制的条件下对残疾个体或群体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与观察,以期揭示残疾及其背后的病理学依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获得不受研究者价值观及时间和场景影响的、可以广泛推广的诊断结果与干预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5日/第008版 教育学 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 邓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融合教育自19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尽管融合教育模式的效果还没有被研究有效地证明,却已经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事实上,西方各国特殊教育实践表明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学校体系基本上已经崩溃,隔离的特殊学校(班)已经或正在消失融合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理性的批判性分析,有助于厘清融合教育的本质,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特殊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美式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融合教育的思想根源在欧洲,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追求平等与自由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发端于美国,打上了浓厚的美式理想主义烙印,成为美式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11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也体现了美式理想主义的特殊教育目标: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实施此种融合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建立融合型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这些表述用“每一个”、“必须”、“都有”等完美主义的陈述表达了极端平等主义的道德诉求理想主义思潮下的融合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其理想高渺而美好,近乎完美融合教育者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寄予融合学校,然而,融合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如此美好的前景?什么学校才算融合学校?对这些问题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有效证明 融合教育似乎已经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然而,对融合教育的挑战与怀疑却也从未停止过多数特殊教育专业人士都倾向于认为完全融合的观点过于极端、理想化西方大多数关于特殊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证明,在普通学校设置资源教室的效果优于隔离式特殊学校(班)和完全融合模式的全日制普通班,即传统的带有一定隔离服务性质的教育模式更有效。
有意思的是,在融合教育理念发源地美国,实用主义却是其根本传统许多美国学者指出美国提倡融合教育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当时的里根、布什政府削减教育经费,而融合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教育经费美国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使用经实证研究证明为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学校应该采用的是现实而非理想的教育方式事实上,特殊班与资源教室还在美国各州的学校里广泛存在美国实用主义的传统制约着融合教育的理想,使其不至于成为空想我国随班就读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旨在为我国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上学的机会而融合教育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念在我国倒没有或很少得到强调 建构主义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两大范式的分野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残疾的研究采用“心理一医学”模式,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残疾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认为应对残疾人进行医学诊断、训练与缺陷补偿,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一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到20世纪中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以实证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可控制的条件下对残疾个体或群体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与观察,以期揭示残疾及其背后的病理学依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获得不受研究者价值观及时间和场景影响的、可以广泛推广的诊断结果与干预方法。












